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内科护理常规

心内科护理常规

庄浪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修订)-------------------------------------2 第二节心力衰竭护理常规(修订)-----------------------------------------------4 第三节风湿性心脏病护理常规(修订)-------------------------------------------6 第四节高血压的护理常规(修订)-----------------------------------------------8 第五节心绞痛护理常规(修订)-------------------------------------------------10 第六节心肌梗死护理常规(修订)-----------------------------------------------11 第七节心肌炎护理常规(修订)-------------------------------------------------17 第八节心源性休克护理常规(修订)---------------------------------------------18 第九节猝死护理常规(修订)---------------------------------------------------192016—11—16护理部心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将病危病人病情通知家属。

做好入院介绍。

三、心功能一级者适当休息,避免过重体力活动;心功能二级病人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应注意休息。

心功能三级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四级者体力活动完全丧失,须绝对卧床休息,并注意精心护理,避免不良刺激。

四、测量脉搏、心率、心律,一般测1分钟,如脉搏不规则,应连续测2分钟,有脉搏短绌时,需2人同时测心率与脉搏,并做好记录。

五、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并取半卧位。

肺水肿病人可吸入经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

六、给无盐或低盐饮食,严重水肿者应限制摄水量。

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酒、浓茶、咖啡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七、病室要安静、清洁并减少探视。

八、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体温、呼吸、尿量、体重、咳痰量及性质的变法,记录出入量。

九、长期卧床及全身水肿的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

床铺要平整,定时翻身,动作轻柔,避免病人用力而加重心脏负荷。

十、用洋地黄类或奎尼丁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给药时间及药物剂量。

每次给药前前应数心率。

遇心律突然变化、变慢或不规则时,应考虑洋地黄、奎尼丁药物中毒。

如心律<60次/分,可先停药并通知医师,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视物不清、黄视、耳鸣、心律不齐等中毒表现。

十一、备好各种与急救有关的器械和药物,如心电图机、除颤器、血液动力学检查装置、氧气、吸痰器、强心剂、镇静剂、抗凝剂、升压药及抗心律失常等。

仪器要放在规定位置,药品要齐全,并经常检查,保持足量。

十二、掌握心肺复苏术和一般心电图知识,熟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处理原则。

十三、做好出院前卫生宣教工作。

讲明怎样巩固疗效,如何预防复发及定期复查等。

第二节心力衰竭护理常规一、执行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Ⅲ度心力衰竭须绝对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或伏桌卧位,两腿下垂,以减轻肺淤血,减少肺部挤压,改善呼吸。

三、对急性肺水肿病人,须分秒必争,配合医师立即处理。

1、专人守护,并给予安慰,使病人情绪稳定,消除恐惧感。

2、高流量吸入经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可达6-8∟/分),以降低肺泡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易咳出。

注意及时吸痰。

3、根据医嘱可给吗啡或杜冷丁,便于病人安静及减轻呼吸困难。

但对休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内感染者忌用。

4、应用洋地黄类注射剂时,注意速度应缓慢,同时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的变化。

5、根据医嘱给血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药,并注意观察血压。

6、用止血带轮扎四肢近端。

先扎三个肢体,5-10分钟轮换一个,以减少回心血量,减少症状。

注意勿使肢体变紫或坏死。

四、皮下水肿时,注意勿擦破皮肤,保持床平整干燥,避免发生褥疮。

五、了解洋地黄制剂的作用、用法及副作用。

1、洋地黄系钠钾ATP酶抑制剂,抑制细胞内外钠钾交换,以钠钙交换代替,使细胞内高钙低钾,以致在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引起心律紊乱,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

同时,亦可直接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或间接作用,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因此,每次服用毛地黄药物前,应测心率,若低于60次/分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师。

2、早期中毒症状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色觉得改变。

一旦发生中毒反应。

除立即停药外,可口服10%氯化钾10ml,每天3次,也可按医嘱静脉点滴10%葡萄糖500ml 内加适量氯化钾,对频繁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按医嘱给予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治疗。

六、用利尿剂时,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第三节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常规一、执行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出常规。

二、注意休息。

本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

心功能一至二级可以轻度活动,有风湿活动及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安慰。

三、预防感冒。

四、根据病情需要配医生做血流动力学监测。

应用洋地黄时禁用钙剂,以免发生协同作用,导致洋地黄中毒。

五、一旦有风湿活动,如发热、红肿、血沉快,应按医嘱给抗风湿治疗及休息。

六、严密观察体温、心律、心率、血压、呼吸、咳嗽及咳痰,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出现。

服用洋地黄或奎尼丁时,密切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在用利尿剂时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低钾或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七、单纯二尖瓣狭窄需做二尖瓣球囊扩张的病人,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八、并发症护理1、心力衰竭执行心力衰竭护理常规2、心房纤颤给此类病人数脉搏时,按脉搏短绌数计算。

服用奎尼丁治疗时,应观察心率及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并注意休息。

电除颤治疗时,要了解电除颤的全过程,密切配合医师成功转复。

术后注意神志、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

护理病人至清醒、防止坠床。

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执行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4、栓塞后的护理(1)脑栓塞按偏瘫护理。

勤翻身,预防压疮。

(2)协助病人肢体活动。

(3)饮食以流质为主,逐渐改半流质。

(4)用血管扩张剂时应观察疗效。

(5)两周后可行针灸治疗。

(6)观察有无腰痛、血尿和蛋白尿,突然出现的上腹剧痛和脾肿大,突然出现剧烈胸痛、气急、紫绀、咯血、休克、肢体剧痛、动脉搏动消失和局部皮肤苍白、发凉、紫绀甚至坏死等肾栓塞、脾栓塞、肺栓塞、四肢动脉栓塞的症状,绝对卧床预防栓塞大血管而突然死亡。

(7)对栓塞后病人要做好心理护理。

(8)对肾栓塞病人需加强尿液的观察;肢体栓塞病人局部可施以热敷(或冷敷),也可早晚温水浸泡;肺栓塞出现休克病人,应对症应急处理。

部分病人须抗凝治疗或手术摘除栓子,应注意出血倾向及有关护理。

九、做好出院前卫生宣教工作。

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建议风湿稳定后切除扁桃体,生育期女病人应避孕后节育等。

第四节高血压护理常规一、执行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轻度高血压可做一般日常工作;中度高血压适当休息;严重高血压尤其舒张压在14.6KPa(110mmhg)以上者卧床休息。

三、舒适安静的环境与良好的服务,可使病人保持平静的心情。

根据病人不同性格予以指导,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四、饮食应以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为主,超体重者应控制饮食量、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钠盐,忌烟酒。

五、熟悉各种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器重有利尿剂、中枢性降压药、交感神经抑制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复方制品类、如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可致口干、软弱、嗜睡、心动过缓,长期服用可致糖尿;甲基多巴可致嗜睡、晕沉,药物热及肝功能损害:血管扩张药敏乐定可引起水肿、毛发增多;交感神经抑制剂胍乙啶和血管扩张药均可致体位性低血压等如出现副作用应及时通知医生。

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合并心、脑、肾病的护理,观察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气促、面色潮红、视物模糊、脑水肿等。

七、高血压心脏病病人如有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伴有冠状动脉硬化者,常突然心绞痛,应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处理。

八、高血压危象时,绝对卧床休息。

按医嘱给予降压、解痉、脱水剂、镇静剂,并加床档以防意外。

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

用硝普钠降压时,注意该药溶液对光敏感,需新鲜配制,黑布包裹,并做好血压监护。

大剂量或应用时间较长者,可发生硫氰酸中毒,应酌情应用。

九、合并脑溢血和脑血栓形成时,执行脑血栓和脑出血护理常规。

十、出现尿毒症时,执行尿毒症护理常规。

第五节心绞痛护理常规一、执行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心绞痛发作时,就地停止活动,严重者需给半卧位,绝对静息。

注意保暖,给氧气吸入,按医嘱给硝酸脂类药物,反解心绞痛。

三、避免又发因素,如过度活动、精神紧张、饱餐、寒冷、饮酒、狂欢、生气、大便干燥等。

四、限制动物脂肪与胆固醇饮食,可用植物油及清淡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少食多餐,忌烟酒及浓茶。

五、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疼痛性质及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

如疼痛程度发生变化或发作频繁,ST段有改变,服药后效果不佳,应及时通知医师。

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胀、头晕、面红等,对心绞痛药物敏感者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平卧或减量可好转。

六、指导病人正确用药,随身常备保健盒,预防复发。

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定期复查等。

第六节心肌梗死的护理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

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本病病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5:1。

40岁以上占绝大多数。

冬春两季发病较高,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为多。

其发病的因素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

【临床表现】1.先兆:50%~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数日至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等前驱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和恶化型心绞痛最为突出。

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2.症状1.疼痛: 是最先出现的症状。

其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数无明显诱因,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剧烈,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服硝酸甘油无效。

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而被误诊。

少数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持续约一周,伴心动过速或过缓。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亦不少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