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前复习范围第四册第五单元美国的扩张和强盛美国南北战争(B)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
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B)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
当时各邦国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2、过程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意义: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德国资本主义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
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一、彼得一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A)1、时间:17世纪下半叶(1689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使俄国强大起来,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影响: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摆脱落后(如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强化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B)1、背景:19世纪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发展缓慢。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
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理农民。
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3、影响: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B)1、背景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而使社会矛盾激化,1868年,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武装倒幕。
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1868开始,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a、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b、经济上: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撤除关卡、行会,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c、文化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兴办现代教育;开化社会文明d、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宣扬武士道精神。
3、影响: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使日本成为强国。
保留了天皇制度,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给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买下伏笔。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电力时代的来临(A)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政治条件: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2)资本条件:欧美主要国家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3)科技条件: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4)市场条件:欧美和日本等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5)劳动力条件:自由劳动力;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电机的发明和运用4、电力时代的到来19世纪末,电作为新能源逐步推广应用于工业、城市公用事业及大众日常生活,电力时代来临了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1)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2)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材料上的钢铁时代(3)内燃机的发明——汽车、飞机(交通运输),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4)化学工业成为重要生产部门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特别是美国与德国。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形成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大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二、大企业与垄断资本(B)1、大企业的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出现了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于一体的巨型企业。
2、垄断资本的出现在巨型企业出现的过程中,资本的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通过企业合并、联合,形成了垄断资本。
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出现垄断。
3、垄断出现的影响(1)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2)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一、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B)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影响: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二、列强瓜分世界(A)过程:19世纪70年代后,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其中,非洲、中东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1899年美国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结果:殖民体系的形成1、殖民体系形成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世界殖民大国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3、殖民统治形式: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和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4、殖民体系形成的影响: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五册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B)(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也就是为什么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
但统治者仍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政策等方面自行拓展掌握)世界:此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异常迅速。
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地域辽阔、人口中国的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的主要侵略目标。
中英的碰撞: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烟片。
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认识:世界处于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工厂阶段,中国的封建制度已危机四伏,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中国必然在先进世界拓展市场和殖民地的冲击下产生某种改变。
]二、虎门硝烟(A)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银荒兵弱)2、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三、《南京条约》(B)签定时间:1842年8月,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简记:割地、赔款、通商、协税)《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C)(也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如: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是鸦片战争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6)历史分期的变化: 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1840-1949)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A)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其他原因:英国等国提出的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
)2、爆发: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
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1860年咸丰帝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掠走大量奇珍异宝后,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三、《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