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使用简介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使用简介

()沿海产业基地简介一. 基地综述市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是全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东北第二大港口,也是东北陆最近的出。

依托国家级主枢纽港港的优越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腹地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呼应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沿海强省的前沿阵地,是乃至东北地区最具战略价值的区域之一。

2005 年,省提出打造“五点一线”和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随后,市政府成立了“()沿海产业基地筹建办公室”作为沿海产业基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并成立了“沿海开发建设”作为开发实体和投融资主体。

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全方位合作,将政府优势和开发性金融资本优势相结合,为()沿海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成为国家开发银行重点金融支持项目。

2005 年 12 月,市政府召开沿海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暨滨海经济区规划战略构想国际招标竞赛,各家参赛单位方案由获得一等奖的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进行汇总,确定()沿海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滨海生态文化科技新城。

总体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建设。

其中一期规划面积为40平方公里。

2006年2月17日()沿海产业基地筹建办工作顺利结束,成立()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

二. 基地现状区位条件()沿海产业基地位于主城区南部。

规划围东起营盖公路,西至海岸线,北起青花大街,南至大青支流,规划面积 120 平方公里。

一期产业区北侧紧邻两湖地区的选址用地,规划将两湖地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核心景观地带。

用地条件一期产业区以滨海平原为主,其北部属辽河三角洲平原,南部属滨海和河谷堆积平原。

地形平坦,地形高程为 1 -5 米。

区现状用地基本为废弃盐田或低产盐田。

北部的民兴河与南部的咸水河天然地将该区与沿海产业基地其他组团分隔开来,使一期产业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

开发条件一期产业区是产业基地优先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对外交通主要有营盖公路;西侧的滨海路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成为产业区与其他城市功能区联系的主要通道。

产业基地北部的东西向道路新联北大街、盼盼路往南延伸部分都在建设之中,将加强产业区与现有主城区的联系。

2005 年,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按照“一次承诺、分期开发”的模式进行全方位合作,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沿海产业基地已经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沿海开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所有优惠政策以及省政府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三. 规划原则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1990.4.1)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4.《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 (GB50220-95)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GB50180-95) 》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GJJ83-99)7.《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 》8.《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原则1 、高标准原则一期产业区作为沿海产业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推进器,在借鉴国外新城与产业区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全球产业转移和区域一体化的机遇,充分挖掘地区的发展潜力,采用适当超前的规划和建设标准,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高质的社区,为产业的入驻和发展提供高标准的软硬环境支撑。

2 、区域协调原则作为()沿海产业基地的优先发展区,一期产业区的规划考虑了与市主城区、沿海产业基地后续开发项目的协调关系,在交通、功能、配套、景观等各方面保持充分的统一。

产业区开发初期借助临近主城区的便利区位,解决部分居住和服务设施配套问题;在成长期结合中部两湖地区的规划和设计,逐步完成“核心景观带”建设,形成办公、会展、文体、休闲、商务等综合性服务区。

3 、弹性共享原则产业区属于超常规快速发展地区,规划在开发强度控制、用地布局等方面保持适度的弹性,提高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

采取成片开发模式,使各产业组团用地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便于分期建设,组团之间预留适当的备用地与生态空间,为未来的拓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4 、可操作性原则规划适当考虑了当前投资和建设状况,充分吸取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道路交通、用地布局、景观设计、市政配套等方面充分沟通和协调,使规划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5 、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区位于生态敏感性较高的滨海地带,工业与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必须保留充足的开放空间,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工业引进方面,强调生态环境门槛,限制污染工业的进入或对污染物的排放设定较高标准,同时在产业区创建循环经济的典,坚持集约利用的原则,创造与高标准项目相适应的高品质的环境。

四. 基地目标功能定位()沿海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滨海生态文化科技新城。

发展目标()沿海产业基地一期产业区是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非完全独立的城市功能区,其主要目标基于现代化工业的生产与服务,城市配套功能主要是满足产业发展和产业工人的基本居住需求,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功能依托市主城区和后续发展的两湖地区来完成,因此一期产业区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产业基地一期产业区的发展目标确定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工人基本生活需求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制度健全、具有持续集聚效益、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园区。

发展目标具体分解为:产业发展:突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新型材料、轻型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以咨询、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

同时为符合规划区功能定位的其他产业进区创造宽松条件。

充分吸收科研机构和各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成果,不断增强产业区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东北区域创新网络。

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引进环保治污先进技术,构筑产业链群的生态循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

配套设施:在均衡布局满足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的产业组团服务设施基础上,形成办公、会展、文体、休闲、商务等功能完备的区级综合服务中心,从而带动园区高标准建设。

重视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各种软硬设施的建设,例如教育培训机构设施、贸易咨询机构等。

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鼓励产业组团分期成片开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

环境景观:突出水系、绿地、滩涂等自然环境特色,构筑以城市公园、居住小区公园、产业组团公园、生产防护绿带、生态廊道等组成的绿化和空间景观体系,创造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景观格局。

建筑色彩、风格和形式力求突出特色,营造多样化的产业文化氛围。

五. 基地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以咨询、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

同时为符合规划区功能定位的其他产业进区创造宽松条件。

充分吸收科研机构和各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成果,不断增强产业区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东北区域创新网络。

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引进环保治污先进技术,构筑产业链群的生态循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

装备制造区产业发展方向:重型专用装备、起重运输设备、数控设备、新型通用设备、汽车零部件等。

高新技术产业区产业发展方向: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

化工产业区产业发展方向:基础有机无机化工、合成材料、高分子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生物化工等。

轻型产业区产业发展方向:塑料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医药制品等。

中国五矿集团产业园产业发展方向: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分销与物流等。

科技集团科技园产业发展方向:高科技柔性印刷电路板、电脑主机板、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消费类电子产品等。

六. 用地规划用地布局原则1 .主导产业优先布局原则根据产业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对于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轻型工业、化工产业等主导产业的用地要积极引导,优先安排。

同时创造宽松条件,吸引大型企业在园区建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2 .产业与配套服务适度平衡原则在两湖地区周边建设配套完备、辐射整个规划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在每个产业组团附近规划一个相对集中的、服务半径合理的产业区服务中心,主要为产业职工及管理人员提供住宿、医疗、商贸等服务,构筑产业与配套服务的适度就近平衡。

为兼顾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方便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产业用地部可以兼容部分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

3 .交通引导原则大运量快速交通系统能产生集聚效应,提高沿线和交通节点周围住宅、商业、工业用地的经济效益。

因此,产业区的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规划相协调,规划通过主要的交通干道将产业区分成相对独立、功能明确的组团,并将产业组团中心的服务配套区布局在主要交通干线的节点处,适当提高其开发强度,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增强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优化空间结构。

4 .集群布局原则整合产业空间分布,引导企业向相应类型的产业组团集中,提高产业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构筑完整的产业链,将研发、生产、物流、营销、服务等生产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同时,为优化园区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建议小型企业适宜安排在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小地块,或若干小型企业集中布局,避免影响大型企业对用地的需求。

5 .生态适宜性原则产业布局遵循区域用地适宜性的特点,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根据地区的环境容量逐步建立与之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模式。

在产业配套服务用地周围集中布局公共绿地,强调工业组团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在产业组团外围,尤其是三类工业外围,建立半径合理的城市绿地缓冲带,减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6 .弹性控制原则规划规定了各个地块的使用性质和强度,作为土地开发的依据。

同时,充分考虑用地兼容性要求,在用地布局和调整上留有足够的弹性,灵活满足企业对产业用地地块规模和开发模式的需求,强化市场应变能力。

总体布局结构一、总体构思规划充分体现“产业先导、交通先行、配套共享、环境优美”的理念,将自然生态融入产业基地,突出“绿、水、园、城”等主题,各要素之间形成功能分工和有机联系,构筑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用地布局结构总体布局结构主要体现“一核、双轴、两环、七区”的特点。

一核:中心的两湖地区。

作为市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和核心景观区,在高等级的居住配套、休闲娱乐、商业金融等服务设施方面与产业区实现共享,产业区的区级服务中心也紧邻两湖地区布局。

双轴:以两湖地区为中心,南北向贯穿市主城区、两湖地区和南部产业区服务中心的城市发展轴线,以及东西向沿北六街沟通滨海与两湖地区的核心景观轴线。

两环:由新联街、滨海大道、新港大街和营盖公路等产业区部主干路构成的产业区环,主要布置区级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轻型工业等一类工业,以及少量的二类工业;由望海路、望河路、庄林路和新海大街等交通性干道构成产业区外环,主要布置二、三类工业和组团级的服务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