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

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1.1科学的主要特征1.科学的四个层面:器物层面:科学通过技术所物化的产物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理、理论精神层面:科学方法、精神、原则、思想体制层面:科学活动的组织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2.科学与人类文化A人类文化:文明的起源:冰冻期来临时动物与人类祖先的不同反应。

文化的定义:特殊的动物种系——人,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所使用的超有机体的方式和手段组织形成的一种复杂机制。

文化的结构: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

B人类文化的结构★怀特的人类文化结构C 科学的不同层面在人类文化中相应的部分•器物层面——物质文化:技术系统。

•体制层面——制度文化:社会系统。

•解释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

•精神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

D科学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四面墙壁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科学要素在各种古代文明中都分散游离;科学革命成就了各种要素组合成的凝聚结构1.2古代科学及其主要特征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就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惊异”、“闲暇”、“自由”1.3中世纪科学及其主要特征衰落:十字军东征和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阿拉伯人的传递作用;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兴起和被改造1.4现代科学及其主要特征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B.科学革命与现代人类★为什么古希腊科学有奠基性?表现为古希腊科学的成就: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类来源的探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定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现代化的动力:科学和技术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巨大影响,产生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整个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革命★现代化的趋势: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即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同时伴随的是科学技术化和科学技术社会化科学:求知、求真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科技: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归纳主义对……批判;1)三前提:科学从观察开始:科学的观察者应该具有正常的未受伤害的感官,应该忠实地记录下他所看到、听到、触到的东西,作为和他正在观察的情况有关的事例,而且他在做这些事时不能带有任何成见。

2)不能证明科学原理从观察中归纳出来★★证伪主义证伪科学就是证明某理论是错误的2.1支持证伪主义的逻辑论点1)单称陈述要证明全称陈述的正确很难,证明其错误是可以的。

2)千只万只白天鹅都不能证明“天鹅都是白的”,而1只黑天鹅便可否证之2.2证伪主义的基本主张1)科学理论是面对问题提出的可证伪假设2)★可证伪:是理论的标志3)★可证伪度、明晰性、精确性科学进步:经受更多证伪、说明更多现象假说不断取代经受较少证伪、说明较少现象的假说的无止境过程2.3证伪主义的精致化1.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可证伪度1)确定单个理论的可证伪度非常困难,因为潜在的证伪者数目是无限的。

2)对若干定律和理论的可证伪程度加以比较却常常是可以做到的。

★2.特设性假定(必考)1)为避免某一理论被证伪而新增加的假定或对现有假定作新的修改,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可检验推断,这种新增加的或修改的假定被称为特设性假定2)科学理论应随着科学进步越来越可证伪,并因而具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和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种要求排除了仅仅是为了使某一理论得以避免被证伪的威胁而不提供新的信息所进行的理论修改3)试图克服某种困难而进行理论修改的特设性假定和非特设性假定实例:燃素说、小麦面包★3.证伪主义科学观的确证一种推测经受住了观察或实验的检验未被证伪就叫被确证(注:不能叫证实)大胆的推测被确证;或是谨慎的推测被证伪都能得到新颖预见,是重大进步。

4.大胆、新颖与背景知识科学史上某一阶段所持有的普遍接受和完全肯定的科学理论总和可被称为当时的背景知识与背景知识相矛盾的推测极为大胆,新颖的。

5.两种确证观1)归纳主义:确证的事例之所以是确证事例,只在于它为某一理论提供归纳上的支持,得以成立的确证事例的数目越多,理论得到的支持就越大,因而它应该是真的就越可能2)证伪主义:从当时的背景知识看来某一确证未必可能会发生,那种确证就会是有意义的;而确证的是既有结论就没有意义例如:我今天抛掷石头来确证牛顿定律。

2.4证伪主义的难题1)证伪的易谬性:1只黑天鹅足以证“天鹅皆白”之谬;但观察是易谬的,没有绝对可靠的观察陈述2)检验的复杂性:a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往往并不是象“凡天鹅皆白”这样一种单一的陈述,而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b如果理论用实验来检验,在构成受检验理论的那些陈述以外还有更多陈述c辅助性假定(例如规定所用仪器使用方法的理论)则进一步扩大这个复合体.这个复合体的任何部分都可能出错,而不一定是受检验的理论3)与科学实际不符3.研究纲领(针对证伪2))内核、保护带不能动(辅助性假定)理论不能轻易推翻3.1科学理论不是简单的猜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内在结构的复合体3.2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基本概念研究纲领:向科学家们指出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3.3研究纲领的工作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科学理论有可能发展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①不得侵犯硬核②不能允许不能独立检验的特设性假说假设:科学在一定基础上发展3.4科学的进步研究纲领的进化或退化取决于是否能够导致新的发现3.5拉卡托斯的困难1)研究纲领之间可能调和而不一定是完全各自独立的2)研究纲领之间的比较标准没有确立,因而不能解释科学的进步★4.范式4.1库恩的科学进步图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4.2常规科学和范式“内核”(理解常规科学和范式)范式是不能批评的,反常不是证伪(中微子的发现)4.3危机的革命各种范式是全面对立的.因而这种转变没有理性根据,只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转变”。

4.5库恩的难题范式的无法定义与多义性夸大了范式之间的对立,实际上科学有继承性,革命只是相对的5.对科学的不同理解方式5.1对科学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5.1.1.主观主义:把科学知识看成是个人的.因而最终会归于个人信仰实例:逻辑主义与归纳主义5.1.2约定主义:科学家个人的信仰从属于特种团体,即科学团体的信仰实例:范式、研究纲领等5.1.3客观主义:科学理论不依赖于个人或约定而存在.我们只能发现它或者未发现它,不能改变它.5.2对客观主义理解方式的支持6.科学理论与实在世界的关系(几道题)6.1实在论实在论观点:科学理论是对“世界实际情况”的好一点或坏一点的描述.是从观察中推导出来的实在论的困难:归纳主义实在论无法克服归纳主义遇到的所有困难证伪主义实在论者的困难在以下两方面:1)说“科学是真的” 有什么意义?2)如何知道科学在接近真理?6.2工具主义理论并不是世界实际是什么,而是一组有用的虚构。

科学并未提供可靠的方法来跨越可观察之物和不可观察之物间的鸿沟6.3多元实在论•反对工具主义否认理论和实在世界的直接联系•反对实在论不承认观察陈述与理论陈述之间的区别•存在一个实在世界,好的理论是对实在世界更深的理解•实在世界是多元的因而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不是唯一的•理论不是自然显现而是人的主观努力建造的•但不是人随意建造的,而是与多元的、运动变化着的自然相互作用─科学实践的结果总结:归纳主义:观察→归纳→理论(实践→再实践→再认识)证伪主义:问题→假说→观察、实践→理论(确证或证伪)→新问题拉卡拖斯的研究纲领:有这复杂内在结构的复合体的进化纲领取代退化纲领库恩的范式矛盾,因果皆为思维模式。

第三章1.4.4.科学革命主要特征的获得精神层面与科学方法的获得:外科与内科医生解释层面:从哥白尼到牛顿//从维萨里到哈维体制层面: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大学科学教授席位和工业实验室的建立器物层面:商业兴起-工场手工业-航海探险-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凝聚性结构的形成: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1.5.后现代科学及其主要特征1.5.1.后现代科学导致人类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主要特征: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学习型社会工业科学主要特征:工业化、城市化1.5.2.微观与宏观结合进入人类认知新领域表现出强烈的超常规性,交叉性、边缘性、横向性和综合性1.5.4.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社会科技化:社会的各方面受科学影响科技社会化:科技为社会影响,为科学服务,科技项目后是政治的身影科学的社会角色巨大变化第四章科学的社会研究1.科学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描写科学社会学的早期历史;科学建制社会学1.2.1.5科学建制对科学家行为的规范科学内部建制的特殊形式:科学共同体;无形学院Universallism(真理是普遍的) 普遍性Communism(当由全人类共享) 公有性Disinterestedness(不可能从私利出发找到的,必须为科学而科学,爱真理甚于爱其他) 无私利性Organized Skehticism(获得这种由全人类共享的普遍真理的方法与宗教上的服从权威相反) 有条理的怀疑1.2.1.6科学建制科学奖励的定义:承认科学奖励的形式:荣誉性奖励、职业地位、发表、引用等科学奖励的对象:科学家角色的实现1.3科学知识社会性1.3.1.2.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简史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三阶段:启蒙期:1582年,利玛窦传教士入中国,科学输入体制形成期: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创办现代发展期:1956年《十二年规划》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动力机制的转变1793年英王派特使马尔扎里、乾隆、前来希望设立使馆2.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内容:军工、民用、科技译刊、科技教育。

意义:相对自觉引进、开启中国近代工业的示范作用、引进科技知识(傅兰雅)、培养人才与观念改变3.从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维新时期:开民智……鼓民力辛亥革命时期: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标志科学社与《新青年》第六章中国科学启蒙特征和社会文化后果一、三段式的总图式:“言技”、“言政”、“言教”五四新文化二、与日俄比较中国科学启蒙的糟糕后果三、1.科学的思想文化功能科学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属于思想意识系统,通过精神层面的科学实现其思想文化功能。

科学演生的文化含义导致对科学的歪曲。

科学任一层面→精神层面→价值系统→社会哲学即:科学→哲学2.发挥科学思想文化功能的条件:科学思想文化功能正常发挥的条件:保持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之间的合理张力和紧密关系3.作为思想文化启蒙的中国科学启蒙进程4.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科学含义的偏差:全方位的科学/“赛菩萨”;⏹启蒙目的的限制:以启蒙为目的(启蒙是其他一切的前提)/启蒙只是救亡的手段;⏹启蒙方法的错误:渐进式启蒙/急功近利的革命。

四中国科学启蒙的社会文化后果1.科学在中国发生形变的典型表现⏹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及其科学后果在中国和苏联的对比⏹科学家个人在科学争论中的立场与政治立场的紧密联系2.科学观念在中国发生改变的三部曲⏹复杂的凝聚性整体结构图式被简单的单一层面图式所代替;⏹精神层面或价值用来替代任何层面和整个科学;⏹科学的权威性用来替代科学,科学成了“赛菩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