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二○○八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概述 (5)第三章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分析 (8)第四章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12)第五章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13)第六章规划的协调性和环境可行性分析 (15)第七章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 (17)第八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9)第九章新项目准入条件 (21)第十章公众参与 (22)第十一章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22)第十二章困难与不确定性 (22)第十三章评价结论 (23)第十四章建议 (23)第一章总论1.1规划由来晋江市科技工业园区包括五里园和安东园2个园区,分别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和东石镇。

2006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晋江科技工业园区、泉州安平工业综合开发区和晋江东海垵开发区整合为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前身为晋江市(五里)科技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为五里工业区,是晋江市产业经济组团的核心区域,自1998年建设以来,工业区发展迅速,期间共经历二期的开发建设(即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规划开发面积850hm2,已开发建设面积719 hm2,开发利用率为84.6%。

区内已引进130家企业,现有企业投资总额突破50亿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发展为辅助的产业发展格局,行业涉及食品、服装、电子、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及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为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也是为晋江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的空间依托,推动晋江市经济新一轮建设。

2005年晋江市政府决定调整五里工业区规划用地范围,在工业区原有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向南拓展,增加规划开发用地面积11.87km2(即工业区三期工程),规划开发总用地面积达到20.37 km2,加上规划范围内保留村庄面积,规划区总面积24.91km2。

受工业区管委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6年1月就重新规划定位后的五里工业区编制了《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要求,福建省晋江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委托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承担《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2006年1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下简称为本项目)。

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组织有关人员踏勘现场,收集资料,对规划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场踏勘、资料调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预测计算等结果,编制《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委托单位送环保主管部门评审。

1.2规划特点规划方案于2006年编制,在此之前五里工业区已经过8年的开发建设,初具规模。

本规划方案是在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规划整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是对规划区内已开发用地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规划开发用地的指导。

该规划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划区包括已基本建设完成部分(五里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和规划开发建设部分(五里工业区三期工程)所组成。

(2)五里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企业入住率高,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

本次评价主要通过回顾性评价,找出工业区已建成部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3)五里工业区三期工程尚处于开发建设初期,大部分规划用地尚处于征地或土地平整阶段,在空间分布上,是本次规划环评的重点区域。

(4)规划区内涉及17个村庄,规划实施后将保留区内绝大部分村庄用地,形成“园中村”的格局。

因此对工业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本评价在规划布局分析上应重点考虑的对象。

1.3评价内容和重点1.3.1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规划内容分析,以及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已实施部分的回顾;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析制约规划实施的环境要素;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预测;提出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以及降低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开展公众参与调查;提出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等。

1.3.2评价重点(1)调查工业区已开发建设现状,查清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的环保措施和建议。

(2)分析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对规划目标的实际支撑能力。

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工业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

(3)预测分析规划实施后对安海湾海域环境的影响。

(4)通过对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及安海湾环境容量分析,研究提出合理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和分配要求(5)提出规划调整优化方案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4环境保护目标1.4.1水环境(1)规划区污水汇入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不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2)安海湾水质达到GB3097-97二类标准,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规划范围内的排洪渠水质达到GB3838-2002 地表水Ⅴ类标准。

(4)坝头溪、加塘溪和梧垵溪水质达到GB3838-2002 地表水Ⅴ类标准。

1.4.2大气环境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保证规划区内及周边的村庄等环境敏感点人居环境不受污染影响。

区内涉及村庄有林口村、张前村、小浯塘村、曾林村、灵水村、可慕村、林格村、英塘村、大布林村、小布林村、大山后村、后林村、田坑村、坝头村、上宅村、马坪村和力争村(垵内)17个村庄,涉及人口约3.8万人。

区外村庄主要包括可慕村、社坛村、坝头村、马坪村、古厝村、菌边村等村庄,涉及人口约1.5万人。

1.4.3声环境区域环境噪声满足功能区划要求。

保证本项目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学校等敏感目标处的声环境质量,规划实施过程不发生噪声扰民现象。

1.4.4生态环境①海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内滩涂、潮间生物机生态系统;海水养殖。

②陆域生态环境规划区范围内不涉及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名木古树用地等敏感目标,主要生态保护目标包括区内的植被群落和耕地。

表1环境保护目标1.5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表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一览表2、《晋江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2010年);3、《晋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年);4、《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第二章规划概述2.1工业区开发现状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安海镇和永和镇交界处,距离晋江市区4km。

工业区于1998年动工建设,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开发区,原规划开发建设面积为8.5km2,历经二期的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开发。

三期工程位于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南部,规划开发面积11.87 km2,目前尚处于开发初期,大部分土地处于征地和平整阶段,有9家企业在建。

工业区一、二期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工业区与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之间的排污干管和污水提升泵站尚在建设,工业区污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②工业区内的污水提升泵站和排污管网有待完善。

③区内村庄的生活污水尚未纳入工业区排污系统,污水排放附近排洪渠,对周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

④由于区内燃气工程实施较迟,部分企业自行配备燃煤、燃油锅炉,这与工业区规划要求不符,也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⑤工业区产业定位与晋江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规划要求相符,但未明确规划产业的准入条件,在具体项目企业引进过程中,存在个别企业污染较大。

⑥安平水厂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区内企业生产需要。

表3规划区开发利用情况2.2规划的目标和定位规划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目标是努力构建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园林式、生态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2.3规划范围和规模(1)规划范围:东临佘马公路,西面至可慕村、曾林村,南到大深公路,北侧隔规划的繁荣大道与规划的晋江行政中心相接,规划面积24.91km2。

(2)规划年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0~2015年。

(3)用地规模:2491.14hm2。

(4)人口规模:27.6万人。

(5)产值规模:400亿元。

2.4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布局2.4.1产业结构工业园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等一、二类工业为主,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投资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精细化工、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

2.4.2功能分区规划红线范围内面积为2491.14hm2,其中规划开发用地2037.4hm2,保留村庄用地面积453.74hm2。

规划开发用地中工业用地1072.84hm2(占52.7%),其中89.4%为一类工业用地,占地面积959.50hm2;居住用地118.21hm2(占7.7%);市政公用设施、公共设施、道路广场、绿化等用地846.35hm2(占39.6%)。

规划功能分区详见表4。

2.5相关专项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主要涉及给排水规划、雨水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

(1)给排水工程规划规划由安平水厂和胜康水厂联合供水。

胜康水厂作为规划区主要的供水水厂,水源取自溪边水库,设计供水能力为15万吨/天。

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拟排入晋江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安海湾。

(2)雨水工程规划雨水管道系统采用重力流排放方式。

工业园区雨水管渠按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结合道路竖向设置,雨水先排入区内排洪沟,再排至园区外溪流河道。

表4规划用地平衡表(3)燃气工程规划区内燃气管道采用中、低压二级系统,生活用气经中低压调压站降压后进入低压管道系统供给用户。

工业及公建用户采用中压一级系统供给,通过设置箱式调压器等方式自行调压。

燃气管道沿道路东南侧呈环状布置。

(4)道路交通规划园区对外交通干线主要以“二横两纵”的井字型道路为主,分别是:泉安公路、大深公路、佘马快速公路和灵石公路。

规划区内路网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三级。

规划区内设公交站1个(5)环卫工程规划规划在工业园区设3个环境卫生管理站,设45座公厕和13个垃圾收集点。

(6)环境保护规划①工业园区地面水域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质标准控制,排入水域的污水应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②工业园区地面环境质量控制共分为二类区:一类区控制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一级,控制的噪声环境质量标准为1类,实行范围为大部分居住公建区。

二类区控制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二级,控制的噪声环境质量标准为2类,实行范围为大部分工业区。

③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无污染工业,要实行园区内汽车尾气的监测和治理。

④园区污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系统,经处理达到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排放。

第三章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分析3.1海洋环境3.1.1海水水质安海湾北部水体为缺氧状况,COD超过四类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和镍均超过二类水质标准;湾内各测站无机氮全部测站超过二类水质标准;湾南部及湾口海域水质较好,除无机氮外,铜、铅、锌、总铬、六价铬、镍、氰化物、石油类等指标均符合海水二类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