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官功能

感官功能

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四)眼的折光异常
正常眼(正视眼) 通过调节,可以分 别看清远、近不同 的物体。
若眼的折光能 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平行光 线不能在视网膜上 清晰成像,称为屈 光不正(非正视眼)。
常见的有远视、 近视和散光。
1.近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
和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近视眼的 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
由伤害性刺激引起,常伴有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感觉 混杂的主观感觉。
致痛物质
伤害性感受器
传入神经纤维
性质与特点
(1)机械伤害性 高阈值 强刺激
Aδ传入神经纤维(5-
30 m/s) C类传入神经纤(0.5-
2 m/s) 脊髓丘脑侧束
快痛 慢痛
内源性K+、H+、5HT、缓激肽、PG、 P物质
(2) 机械、温度伤害性 中等阈值 中等强度刺激 40-51℃温度起反应
两个点状刺激同时或相继触及皮肤时, 在分辨出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辨 别阈。
触觉阈:引起触压觉最小压陷深度,称为触 觉阈。
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
过程:
触-压刺激
感觉神经末梢变形
机械门控Na+通道开放
Na+内流
感受器电位
阈电位(TP)
动作电位(AP)
大脑皮质感觉区
产生触-压觉
三、温度觉
1. 温度感受器的特点
的集音与传音装置)。根据感受器的分布和功能特点,可分
为两大类:
1.外感受器---位于体表感受外环境的变化.如眼、耳、鼻、 舌、身(皮肤)、痛、温、触、压。
2.内感受器---位于体内各脏器组织中感受机体内部的变化. 如化学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肌腱中的本体感受器、内耳 的前庭器官等。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 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
二、眼的感光系统及其功能
(一)视网膜的结构
1.色素细胞层
内含黑色素颗粒和VitA,对感光细胞有营养和 保护作用:
①可遮蔽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 ②吞噬感光细胞外段脱落的视盘; ③传递来自脉络膜的营养物质。
2.感光细胞层 外段呈圆盘状
环层小体——感知关节的活动程度
共同特点:对机械刺激敏感
过程:
关节屈曲、伸展
运动时 骨骼肌 舒缩
本体感受器
细胞上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开放
内向电流
去极化(即为感受器
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以电紧张形式扩布
动作电位
二、触-压觉
概念: 给皮肤触、压等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分别称触觉(touch sense)和压觉(pressure sense)。 两点辨别阈和触觉阈: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
过程: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N→中脑的顶 盖前区(双侧)→动眼N副交感核(双侧)→睫状N节→ 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其反射途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躯体感觉 视觉功能 听觉功能 前庭器官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刺激的结构或 装置。如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感觉器官----由感受细胞+附属结构(如眼的屈光系统、耳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花眼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
概念: 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感受器接收不
同的刺激,产生多种不同类型的感觉 (somatic senses)。
分类:
浅感觉:痛觉、温觉、触-压觉 深感觉(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
一、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 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对躯体的空间位置、 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 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其反射通路与晶状体调节的 反射通路相似,不同之处为效应器(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意义:瞳孔缩小 后,可减少折光系统 的球面像差和色像 差,•使视网膜成像更 为清晰。
⑵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 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 意义:①调节入眼的光量
感觉中枢正是根据这些信号的特定排列组合,进行 分析综合,获得各种主观感觉。
刺激性质的编码 刺激强度的编码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1.概念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
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2.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感受器
特点
刺激环层小体,开始有传入冲动,很 快降低到零。
快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
皮肤触觉感受器
肌梭、颈动脉窦、 关节囊感受器
对刺激变化十分敏感,适于传递快速 变化信息,有利于探索新异物体或障 碍物,有利于感受器和中枢再接受新 的刺激。
刺激开始后不久,可出现冲动频率的 轻微降低,待后较长时间维持这一水 平。
有利于对某些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持 续的监测并根据其变化随时间调整机 体的活动。
产生机制: 适应现象的机制比较复杂,可发生在感受器的
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感受器细胞与感 觉传入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等不同阶段。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
第二节 躯体感觉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2.远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弱,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 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3.散光眼:角膜或晶状体(常发生在角膜)的表面
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 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造成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 清晰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
本体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等 处的感受器。
分类: 肌梭(muscle spindle):传入冲动对同一 肌肉的α神经元起兴奋作用,是长度感受器。
检知骨骼肌强度、运动方向、运动速度 和速度变化率的本体感受器。反射性地产生 和维持紧张并参与对随意运动的调节。
功能是将肌肉受牵拉而被动伸展的长度 信息编码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相应 的本体感觉。
(一)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正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 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如电磁波是视网膜感光细胞的适宜刺激。 声波是耳蜗毛细胞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对于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反应 条件:刺激强度通常比适宜刺激大。 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3.感觉阈(阈值) 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
重叠成层,感光 色素镶嵌在盘膜 中,是光-电转换 产生感受器电位 的关键部位。
产生的感受 器电位以电紧张 方式扩布到终足。
视杆细胞的代谢方式是外段的根部不断生成而顶部 不断脱落。视锥细胞的代谢方式可能与此不同。
1.折光系统: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曲率半径
7.8(前) 6.8(后)
10.0(前) -6.0(后)
∵整体眼折光 能力最强的是:空 气-角膜界面。
∴当不戴潜水 镜潜水时,水中视 物模糊的原因是空 气-角膜界面的折 射率↓所致。
如果在感受器细胞产生的膜电位变化则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如果在神经末梢产生的膜电位变化则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
所有感受器对外来不同刺激信号的跨膜转导主要是通过膜上的G蛋白 或G蛋白耦联系统把外界刺激转换成跨膜电信号。
例如:肌梭感受器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的产生
(3)多觉型伤害性 数量多,分布广,可 接受不同的刺激
Aδ传入神经纤维(530 m/s)
快痛
快痛的特点: 感觉敏锐 定位明确 痛感发生快 消失也快 无明细情绪反应
慢痛的特点: 感觉模糊 定位不精确 痛感发生缓慢 消退也慢 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痛觉的传导通路:
刺激
痛感受器
后根进入,换元交叉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皮肤上有专门的“热点”和“冷点”
“少” “多”
32-45℃刺激, 15℃刺激,
可找到
可找到
当“热点” >45℃
热感觉消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现热痛觉。原因:>45 ℃时热刺激称为伤 害性刺激。
2. “三碗实验” “冷”、“温”、“热” 该实验说明皮肤原有温度会影响温
度感觉。 影响皮肤温度的因素:
(1)基础温度 (2)温度变化的速度 (3)被刺激皮肤的范围
强度称为强度阈值。
时间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 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感觉辨别阈:对于同一种性质的两个刺激, 其强度差异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人在感觉上 得以分辨,这种刚能分辨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 异,称为感觉辨别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