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解(亲仁篇)
流俗众,仁者稀:在不同类别的人当中, 跟着潮流走的凡夫俗子占大多数,而具有仁 德、具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规律,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例 如,我们上学读书时,一个班四十多人,能 考上重点高中的,只有寥寥数人,考上普通
高中的稍多一点,落榜的则占大多数。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果仁者,人多畏”:如果是真有德行、 有智慧的仁者,在这样的仁者面前, 众人自然会感到敬畏。都害怕他,但 又特别想亲近他、恭敬他。真正有德 行的人,才能时时流露出一种威严。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
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 您的答案却不一样?”孔子答道:“子路为 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 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平时遇事畏缩, 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 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可见,智者对不同的两个人,所作的调教截 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完全一样,但也 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 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 给你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 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 罪恶的深渊。人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
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平时的交往。 如果有人具有坏习惯,人格不贤善,对有益 的话不重视,那他就是对我们有害的小人, 千万不能与之交往,否则你的行为渐渐会被 其同化。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 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 一大队人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 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 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 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 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 到街上去看热闹。管宁目睹了华歆的 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 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 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 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 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 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 “管宁割席”。
亲近仁德之士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同是人,类不齐:同样在世为人,但品 行高低、性格贤劣、贫富贵贱各不相同。
儒教圣贤在教育弟子时,也是遵循“有教 无类”的原则,根据弟子的不同性格作不同的 引导。比如,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 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 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 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 动手。”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 “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 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言不讳,色不媚”:仁者说话不会扭 曲事实、有所忌讳,所讲的都是真诚 之语;容貌坦然儒雅,也不会为取悦 别人而谄媚求好。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假如有机缘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 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而然会进 步,过错也会随之减少。
亲近有德行的人,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渐 渐具有德行、减少过错的,不是一下子就变 成了好人。而且在依止的过程中,对方若是 上等人,自己也会变成上等人;对方若是中 等人,自己也会变成中等人;对方若是下等 人,那自己就会变成下等人。
如何让一片土地上不长杂草?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 成天形影不离。有一次,他们在田里 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 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 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 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 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 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 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 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 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 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