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 年广州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 年广州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 年广州一模文科综合(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

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A.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B.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C.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D.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25.汉初刘邦以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将其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还规定只要老百姓能说齐地方语言的,都属于齐国。

当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

这些现象促使A.齐地方文化传播B.“独尊儒术”实行C.城市经济繁荣发展D.地方与中央矛盾缓和26.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A.提高了行政效率B.扩大了地方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D.导致了冗官局面27.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

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白银大量外流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D.市民阶层兴起28.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

这有助于A.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B.收回关税自主权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D.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29.表1表 1 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

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

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C.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30.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

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

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31.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 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 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 年增长8%。

在《关于1982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 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 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

这些决议旨在A.调整经济产业结构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D.改变原有工业布局32.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

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经济发展落后B.贫富差别不大C.城邦意识至上D.人文思想盛行33.18 世纪晚期到19 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

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

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

“党鞭”在英国的出现A.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34.1933 年3 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 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

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B.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C.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D.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35.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1963 年时,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2%;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4%—17%。

上述变化反映了A.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B.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D.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二、非选择题:共160 分。

第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 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

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

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

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1930 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

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中国本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自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旧的社会构造被破坏,但并没有走上西方社会的道路。

因此,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是将“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而这一“沟通调和”点,就是建立乡村政权机关与教育机关合而为一的“乡农学校”。

“乡农学校”以《吕氏乡约》为仿效目标,“以古人乡约之意来组织乡村”,使学长居于父老、师长的地位,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

——摘编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异同之处。

(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局限性。

(10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 分。

请考生从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1950 年5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

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

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

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姻日趋增多。

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

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

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摘编自马冀《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 年的《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 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9 分)46.[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从1945 年日本战败到上世纪50 年代初,日本文坛以“战后派”作家为代表,诞生了一批反战文学作品。

这些作家大多在二战末期应征入伍,部分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并目睹了日军的最后疯狂。

他们以亲身之经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冷酷地描写血腥的战场、细腻地刻画人们面临死亡的心理活动。

作品中的受害者几乎全是日本人或日本士兵,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及其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几乎都没有涉及。

同时,这些作品大多孤立地描写战争或战场上的某个片断;对战争的看法是基于“要活下去”的本能欲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战文学逐渐式微,到20 世纪60 年代,日本文坛已经很难看到涉及二战的文学作品,为数不多的相关作品都是“原爆(原子弹爆炸)文学”,强调“日本是受害者”。

右翼分子开始为战犯鸣冤叫屈,一些颂战文学作品出笼甚至大行其道。

21 世纪初,美化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获得当年最高票房;以二战时“神风敢死队”为题材的小说在图书界畅销。

——摘编自郭洁敏《从日本反战文学看“集体无意识”》等(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日本反战文学作品的特点。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颂战文学作品出笼且大行其道的原因。

(9 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鲁班复姓公输, 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

《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有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

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

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

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

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

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

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于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

(9 分)2018 届广州市一模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第Ⅰ卷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 4 分。

题号: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答案: C B A C D D B A C A D A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