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合花教案

百合花教案


新媳妇的心理活动:
当通讯员受伤被抬到包扎所后,新媳妇的表现有五个层次。 1、第一声短促的“啊”,是她发现伤员是通讯员时的惊 叹,它象一声闷雷撞击着读者的心。 2、第二声短促的“啊”,是她听见担架员的话后发出的, 表示着她对通讯员英雄行为的赞叹。 3、接着她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身子,她已经没有了面对 青年异性的忸怩和羞涩,象大嫂甚至母亲一般,对同志弟 倾注着一腔深情。 4、通讯员去世了,新媳妇却依然缝着那个破洞,一针一 线都缝进了她那母性的无限悲哀。 5、最后,她将自己的百合花被为通讯员装殓。正如作家 所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 瑕的爱,晶莹的泪。”
三、人物分析
•通讯员:天真憨厚、纯朴可爱的年轻战士。 •“我”:一个经验丰富、工作大胆、热情善良的女文工团员。 •新媳妇:美丽娴静、善良能干的农村少妇。
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 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被团长安 排到前沿包扎所,于是引出了小通讯员的出场。 小通讯员是个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 辞,特别怯于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 了他与“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 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 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 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 暴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 主动与小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 一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的外 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
四、主题分析
茅盾认为:《百合花》以“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 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 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一说法影 响深远,从而衍生出以下种种说法: •1、抒发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2、赞美了普通人物的高贵品质; •3、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意蕴的理解。 •茹志娟在8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以“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一语道破了小说持久的思想魅力所在。
五、艺术特色
•女性视域中的战争与人性: •1、不是正面描写时代的战斗风云,而是从侧面入手,从人物 情感波澜上展现人性的美。 •2、人物塑造上,并非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全部,而是抓住一 点面人物的内心深处挖掘,细腻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语言风格上,以清淡纤细的笔触表现细腻柔和的优美。 •从文学史的价值来看,《百合花》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建国以 来以宏大叙事为主的文学格局,它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 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它通过战争语境下人的 生存情态与情感波折的展示,来表达作者对爱的理解、对人性 美、人情美的追求,写出了战争中年轻女性丰富而独特的情怀, 奏响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 过小通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 的重心转移到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 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 比: •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 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 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 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 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 小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 结尾关于新媳妇的描写 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百合花》
茹志娟与王安忆
一、作者简介
• 茹志鹃(1925—1998):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杭州。 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 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 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 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当过苏中军区前 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 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 而成名。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 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 表,新时期先后发表《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 路》、《关大妈》等作品,曾为《上海文学》编委。 1998年 去世。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导读
《百合花》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 时期,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 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不合 时宜的作品,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茹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 理由是“感情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 在《延河》杂志上,后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 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带着下列问题阅读小说:1、谈谈你对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 关系看法。 2、找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它们在小说 中的作用。3、结合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心理描写,谈谈 人物的性格特点。4、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意蕴。5、《百合 花》与一般革命战争小说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