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分数应用题单位“1”的问题

关于分数应用题单位“1”的问题

关于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的问题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一直以来是小学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

而分数应用題教学中,单位1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单位1的判定
我们从分数的意义说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学生此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单位1,明白单位1是那个整体,是把整体平均分了的。

这是学生单位1的现实经验。

因此,我们要从这个已有经验出发,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如:
一桶油用去1/4
男生占全班的2/5
桃树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树的3/4
电视机降价1/5。

学生自然会理解,把谁平均分了。

如,单位1是梨树,把梨树棵数平均分成4份,桃树就是3份。

至于一些所谓的“小技巧”,如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的量看作单位1,或“的”字前面的看作单位1,或“占……的”中间这个看作单位1,都会固定学生思维。

诚然这对解题有一定帮助,但也不是万能钥匙,特别是针对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种判定就束手无策了。

如:男生比女生多全班的1/8.有些学生容易把女生看作单位1.以为是“比”后面。

二、明白单位1的不同,不同分率对应着不同的单位1的量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这个分率,不仅是和比较量相对应,其实还和单位1相对应。

一道题目中,有两个分率,让学生明白这两个分率所对应的单位1也是不同的,算出来的分率对应量也表示不同的意义。

如鸡有80只,鸭是鸡的4/5,鹅是鸭的3/8,鹅有多少只?
4/5这个分率,单位1是鸡的只数,而3/8这个分率,单位1的量是鸭的只数。

数量关系是
鸭的只数×3/8=鹅的只数
在教完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单位1的不同。

一桶油600千克,第一次用去了1/4,第二次用去了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问题:两次一共用去了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当然也有几分之几的,也有搞不清具体量和分率的,出来几分之几千克的,这都需要临时纠正)
学生解答:600×(1/4+1/3)=350千克600-350=250千克或600×(1-1/4-1/3)=250千克
在解答之前,要判定单位1,说明两次用去的都是把这桶油看作单位1.个别学生600×1/4×1/3要纠正。

是因为单位没判定清楚。

然后我改动条件为:第二次用去第一次的1/3,让学生讨论,和刚才这题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1/3所对应的单位是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解答。

如果还不过瘾,可以再改动条件: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3
经过这番练习,学生基本能对单位的不同形成认识。

三、明白单位1的是可变的。

把谁看作单位1,其实是由解题需要确定。

例: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

(1)女生人数为单位“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

(2)男生人数为单位“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3)全班人数为单位“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女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全班的1/9。

通过单位“1”的选择、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思习惯,和自觉选择最佳解法的能力。

再如:
光明小学有学生360人,其中女生占7/12,后来又转来了几名女生,这样女生占这时总人数的3/5。

转来女生多少人?
就要选择不变量为单位1,这类题目都比较复杂,不在考虑之内。

学生对单位1的判断、选择,是关
键。

而不能只看几个字就来判断,还是要理解能力跟上去,看是把什么量平均分了,看作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