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无答案)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无答案)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2018.11一、基础运用(共34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先秦《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读者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渗透于心的诗歌情怀被唤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生)。

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里,(dàng yàng)在你的心中。

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愁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yùn hán)的真情,让心境宁静温暖。

在诗歌这种古老文字体载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生活。

即使在山河破碎、生死考验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持民族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

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一声声铿入耳的旋律,承载.的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激荡的是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的精魄。

(1)文段中横线处选填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油然而生精髓(suǐ)承载(zài)B.油然而生精髓(suí)承载(zǎi)C.油然而升精髓(suǐ)承载(zǎi)D.油然而升精髓(suí)承载(zài)(2)根据文中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2分)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秋天的怀念》以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我”瘫痪时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战国时期孔子的言行。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

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2分)①松间鸣好鸟②泉和万籁声③鸟鸣山更幽④云卷千峰色⑤窗外见南山(1)上联: ①;下联:(2)上联: ;下联: ②4.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或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①仲春时节踏上旅途,眼前的风光就是一幅清丽的图画。

②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动;路旁的小花,纤蕊若丝,带露绽开。

③一路走,一路看,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

④享受着这和煦阳光的抚慰,置身于清爽春风的怀抱,耳边传来呢喃的鸟语,扑鼻的花香令人心醉。

⑤此时,胸中纵有万般的愁绪又怎能不被化解?A.第①句把旅途的“风光”比喻成“图画”,形象地写出了仲春时节旅途风光的清新美丽B.第②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写出细柳摇摆的柔美与小花绽放时的娇美C.第④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阳光、清风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阳光、清风带给人的安适之感。

D.第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仲春旅途美景能够使人忘却忧愁,倍感轻松惬意5.学习了敬辞与谦辞后,李阳同学特别感兴趣,并尝试在留给老师的便条中使用下面这张便条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刘老师:我试着写了一篇作文,送来请您斧正,但您不在,只好把文章留在您桌上,明天我再登门赐教。

如能得到您的指点,我将不胜荣幸。

学生:李阳2018年11月6日6.默写(共10分,每空1分)(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油蛉在这里低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5)子夏曰:“,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6)诗文中蕴藏着四季之景,“山朗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朱自清笔下春日的温暖;“红莲被那密集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是冰心笔下夏雨的滂沱;“,洪波涌起”是曹操笔下秋风的肃杀;“”是谢道韫口中冬雪的灵动。

(7)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

如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7.名著阅读(共4分)(1)下列对《朝花夕拾》中作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A.“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是《父亲的病》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对传统医学的质疑。

B.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还有为他买《山海经》的纯朴热情的保姆阿长。

C.《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因藤野先生不重视自己,同时又受到日本同学歧视,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D.《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论语》中多记录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意愿:沿用至今的成语既强调了在学习方面不断温习的重要,也阐明回忆过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的道理。

(2分)8.诗歌赏析(共4分)(1)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这首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相呼应。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了离别伤感的情绪?(2分)9.语言运用(共4分)(1)放学了,李明匆匆跑进教室,拉住好朋友小鹏气呼呼地说:“乐乐在楼道里被人撞了个跟头,那小子还说是乐乐走路不小心。

乐乐气坏了,想找我们一起去教训他。

乐乐和我们一直都不错,现在朋友有难,我们得去帮忙,走吧!”听了这话,小鹏觉得这件事不能通过打架来解决,应该劝阻朋友。

下面的回答中,你认为有利于达到目的并且得体的一项是(2分)A.你觉得这样做好吗?你平常那么聪明,再好好想想吧!B.咱们不是约好要看国安的比赛吗?快走吧!这件事明天再说。

C.这样做不好吧。

冲动是魔鬼,我们先坐下来想想其他的办法。

D.你怎么到现在还是那么幼稚!总做错事,我算是白认识你了!(2)数学课上你有一道题没听懂。

课后,你来到讲台前想问问老师。

老师这时正给另一个同学小林讲题,没注意到你。

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说比较得体?请写下你的行为和语言。

(不少于30字)(2分)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破瓮救友①《宋史》光生七岁②,凛然③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④,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⑤自是手不释⑥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⑦,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⑧,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⑨,儿得活。

①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②[光生七岁]司马光长七岁。

光,即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

北宋大臣,史学家,编《资治通鉴》等书。

③[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④[《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

⑤[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⑥[释]放下。

⑦[(weng)]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⑧[弃去]逃走。

⑨[进]涌出。

10.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共2分,每空1分)(1)相委.而去委:(2)光持石击瓮,破之.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共2分,每空1分)(1)君与家君期日中。

(2)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以上短文中的两位七岁的小主人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分)13.《破救友》中主要写了司马光的哪两件事?(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2分)三、现代文阅读(共18分)(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完成14-17题。

(共9分)(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岛。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2)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又袋里叫看撞着的。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异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4)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5)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7)“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8)“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9)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