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下《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件全
八下《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件全
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点出了“大同”社
会的性质。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 才干的人(给大家办 事),“与”通“举”选 拔、选举
(人人)讲求诚信, 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点明了“大同”的社会纲领。“选贤举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 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贤”和“能”分别从品德和能力两方面强调 了选举的标准。“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应当建立良好的诚 信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斗争,保
课文讲解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也?(背过)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 下 )。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背过)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课堂练习
根据提示回答:
1、“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的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2、“大同社会”实行民主选举,即课文所说的
主旨: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 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 《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
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 私利。
大同社会的第三个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前 两句是说人们要珍惜劳动产品,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后两 句是说,人们要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从 思想观念论述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弱势群体的生活,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主张。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 归:女子出嫁 男子要有职业,女守子要及时婚配。
大同社会的第二个特征——人人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 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 家庭。以上两方面主要从物质生活论述。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简述大同社会的第一个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两个“不独”是构建大同社会的基本要求,“老有所终......所养”是坚持
两个“不独”的必然结果。“大同”社会既是对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社会
责任做出了合理要求,又充分保障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等
戴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记”得意思 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 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与《周礼》《仪礼》 全称为“三礼”。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 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 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知识拓展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 易》《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 庸》
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了解大同社会的实质。 学习本文排比,对偶的表达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课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指儒家推崇 施行 的上古时代 的政治制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 公共的。
总领全文,“大道”是治理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最高准则。“天下为整体感知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 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描述了大同社会的 未来图景,表现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
本课成语
1.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2.夜不闭户:指夜里间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安定, 风气良好。 3.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 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鳏寡孤独: 4.鳏寡孤独: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顾的人。 5.选贤与能, xuǎn xián jǔ néng,意思是选拔任用 贤能的人。出自《礼记·礼运》。
拓展阅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 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 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 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 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 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②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ěn)微笑。②野宿:在郊外 露宿。
全文结构:
第一层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权力、财物公有化
选举民主化
民俗民风 讲诚信、求和平
第二层:基本特征
1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
第三层:理想社会——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做,外户而不 闭
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太平盛世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同社会怎样选拔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大道 ”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社会的纲领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 贤 ”和“ 能 ”,即要求 “ 德才兼备 ”。(用成语填空) 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 谋 ”和“ 盗窃乱 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 “ 外户而不闭 ”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3、结合全文,你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当代中学生怎样做能更接近于大同梦?(了解 但是这 种活题易考)
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 和睦,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 用,人尽其力,社会安定,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 “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 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5.子 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子非鱼(你) 庄子与惠子(尊称)
6.修 讲信修睦(动词,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
7.分 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
8.与 选贤与能(同举,推荐) 相与步于中庭(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与朱元思书(给) 可据理臆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3.选贤与能 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4.选贤与能 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5.故外户而不闭 名词作状语外:从外面。
4、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 有无相似之处(了解) “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 从“世外桃源”描写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中,可感受到“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 所养”的幸福生活.“世外桃源”就是艺术的具体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5、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13.归 壮士十年归(回来) 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14善:不知其善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好处,优点,长处 , 好的方面)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 齐楚交善(友善,亲善) 陈康肃公善射、伯牙善鼓琴(擅长,善于) 太祖曰:“善”(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15.行 大道之行(施行) 复前行(走)
16.道 大道之行(只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不足为人道也(说)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 妾妇之道(行为准则) 得天下之道(方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
课堂小结
大同社会的积极意义
大同社会是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 理想的社会模式,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个没 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 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 现实,但几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 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 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到过他的启发, 他也为我们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 思路,“大同”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 贵的财富。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讲信修睦----------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 平。“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 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 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 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 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 “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 “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 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 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
害人(的事)不会兴起,于是(家家户户)都从外面带 上门而不用门闩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将现实社会与 大同社会进行对比,指出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如 搞阴谋、盗窃、作乱等黑暗现象,描绘了大同 社会“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局面,表现了对 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