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年儿童近视健康管理分析

少年儿童近视健康管理分析

少年儿童近视健康管理分析
陕西省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文莉本人是一名医务人员,长期在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从事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管理工作,有近二十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几年前,我开始进行少年儿童视力保健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鉴于目前少年儿童近视的广泛流行趋势和现代医学对青少年真性近视科学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本人认为:少年儿童近视保健工作必须贯彻“三级预防”原则,通过对个人、家庭和学校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全方位的健康评估和危险因素的干预,全面地持续不断地改善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状况,即运用健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校疾病防治健康管理,普及防治知识,做好近视筛查,加强对假性近视的科学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的趋势,整体提高少年儿童视力健康水平。

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概述
近视是少年儿童时期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眼屈光不正性疾病。

在放松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由于少年儿童眼部发育未定型,在长时间、近距离、强光线用眼时极易产生视疲劳,引起眼屈光系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

首先出现的是代谢和功能的改变,代谢的改变包括:营养消耗过多未能及时补充,代谢产物未能及时排出,引起眼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视中枢和视细胞兴奋性降低;功能的改变包括:睫状肌的痉挛,瞳孔缩小、晶状体前凸等,即常见的假性近视。

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在一定的时间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几乎不可逆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视轴的延长,眼底和屈光的变化等。

即真性近视,也称为轴性近视。

近视的临床表现为远距视物模糊,近距视力好。

近视初期常有远距视力波动。

近视度数较高者,可并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并发症。

近视已成为少年儿童时期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应引起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和计算机、彩电、手机等现代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用眼时间日益延长,导致少年儿童的远视力下降,近视眼增多。

在我国,少年儿童近视的患病率已高达60%以上。

少年儿童近视具有以下流行特点:1,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学龄而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小学生的发病率在30%以上,初中生的发病率在50%以上,而高中生的发病率已超过80%。

2,初始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有部分儿童还没有上小学,就已经患上了近视。

3,近视程度越来越严重。

在小学生近视人群中,已经出现了很多高度近视,这些孩子成年以后的视力状况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4,城市高于农村。

这与城市孩子更便利地使用强光线的电子产品有关。

少年儿童近视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
1,生物遗传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少年儿童的视力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都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步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20岁以后逐渐定型。

且近视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的患者,孩子患高度近视的机率非常高。

随着近视人群的大幅增加,高度近视父母生育子女中具有遗传倾向的人数也在快速增长,这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极为不利。

2,环境因素:
1)视觉环境改变,强光污染普遍存在:随着彩电、电脑、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现代人生活中的视觉环境已大为改变,强光污染无处不在,这已成为引起少年儿童近视高发的重要诱因,甚至许多成年人也深受影响。

2)学业负担过重;现在的学生担负着父母过高的期望,面临着较重的学业负担,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用眼时间过长而缺乏足够的眼部锻炼和营养补充,视疲劳持续存在,不断加重。

3)护眼知识缺乏:学校和家长对少年儿童视力发育的规律不明白,对少年儿童近视广泛流行的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未能引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亦未能帮助少年儿童选择适宜的护眼方法,并坚持长期进行视力保健。

4)医疗服务滞后:医疗机构的视力保健的科研和服务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少年儿童视力保健的需要,尤其缺乏最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未能形成定期筛检制度,对假性近视患者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对真性近视的患者未能采取长期、科学的视力保健方法,把视力矫正当成帮助少年儿童的唯一方法,造成青少年近视的失控现象。

三、诊断标准和分类:
1,诊断标准:
视力检查:近视力≥1.0,远视力<1.0。

屈光检查:于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呈近视屈光,可用近视镜片矫正。

眼底检查:假性近视或轻度近视者眼底正常,中高度近视有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改变。

2,分类:
按调节作用的影响可分类:假性近视(调节性近视,功能性近视)、真性近视和真假混合性近视。

按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按屈光成分分类: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

按近视度数分类:轻度近视(低于-3.00D);中度近视(-3.00D~-6.00D)和高度近视(高于-6.00D)。

四、防治策略与措施
(一)防治策略
以一、二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即正常视力的少年儿童。

现代医学认为:长时间、近距离、强光线用眼产生的视疲劳,是形成少年儿童近视高发的最常见的病因,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应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功能和代谢两方面消除视力疲劳,防止形成假性近视。

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即假性近视的少年儿童。

大多数少年儿童近视通常按照正常视力——假性近视——真假混合性近视这样的发展规律演变而来。

假性近视是介于正常视力和真性近视的过渡阶段,以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为主,尚未发生形态结构的不可逆变化,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真性近视,又可转为正常。

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临床意义。

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一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1,中高度近视家族史。

2,身体虚弱及挑食偏食、营养不良。

3,眼睛有炎症、外伤及其它疾病。

4,迷恋电脑、电视及其它强光线电子产品。

5,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学习或从事其它活动,缺乏适当休息和户外活动。

三级预防:针对真假混合性近视患者。

真假混合性近视患者既有长时间形成的真性近视。

又有短时间内形成的假性近视,要为每个近视患者制定详尽的个性化的保健方案,及时消除视力疲劳和假性近视,防止视疲劳形成新的假性近视,和原有假性近视演变成真性近视,尽可能延缓真性近视的进展。

方法应简单方便、科学规范。

鼓励近视患者长期坚持进行,实现自我管理。

(二)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要对老师、家长和少年儿童进行经常性的视力健康教育;指导家庭和学校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少年儿童养成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指导少年儿童选择简便有效的方法进行长期保健;并为少年儿童建立视力档案。

2、二级预防:及早发现,准确诊断,积极治疗假性近视,是减少近视高发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于假性近视常常易被忽略,且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几个月到数年不等),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近视筛查势在必行。

用视力检查表查视力可作为最简单廉价的方法推广普及至每个家庭和班级,应最多不超过三个月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及早发现假性近视,对近视患者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成为真性近视。

实践证明,运用现代科学视力保健技术,结合祖国医学护眼方法,对治疗假性近视有着很好的效果。

3、三级预防:对真假混合性近视患者要做到视力矫正和保健同步;促进眼部营养代谢和促进眼部功能锻炼同步;科学用眼和合理休息同步;满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同步。

尽可能减缓近视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只有将先进的健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视力保健工作中去,动员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力量,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小教育少年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尽可能地减少不健康的用眼方法对少年儿童视力的损害,长期做好视力保健工作,才能减少近视的发病率,将众多少年儿童的近视控制在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内,这是我们成年人和少年儿童的共同心愿。

做好少年儿童近视健康管理,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主编,《健康管理师》培训教程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惠延年主编,《眼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谌竹筠主编,《少儿视力保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