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新方法【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前沿和研究方法入手,简单叙述了“生态城市”的产生、感念、评价方法等。
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生态板块规划控制”和“生态桥与生态边缘的规划控制”两种生态城市规划新方法,并加以简要说明。
【关键词】规划;生态城市;生态板块;生态桥;生态边缘
1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前沿和研究方法简述
1.1 “生态城市”的产生与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英文表达有 ecocity,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 等。
这一概念与学说是19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想的人居环境理论。
俄国科学家
o.yanitsky(1981)第一次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的思想。
曾任美国城市生态学会主席,现任国际生态城市学会主席奥克兰、加利福尼亚“生态城市建设者”组织的负责人, 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的发起人 richardregister较早对“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做出系统阐述。
他认为生态城市就是: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的场所。
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原理一般有(1)生态城市的评判准则:生命、美丽和公平;(2)运用生态学方法建设自然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城市;(3) 未来生态城市应该是相对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的;(4) 建设“整体性邻里”;(5)建设生态上良好相对高密度的地区;(6)通过就近出行的方式提高地区可达性;(7)在新城建设中贯
彻生态城市的原则;(8)相关法律体系的修改。
1.2 “生态城市”的评价及规划方法
一般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法有:城市代谢方法(urban 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 print 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 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 in-dicator 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等。
在此介绍最常用的一些。
1.2.1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分析
生态足迹——为了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的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
生态承载力——该地区的生态资源可以承受的人类活动的最大极限;
比较两者的值,可以得到人类的活动是否破坏了环境的容量。
1.2.2 景观生态学分析
用“廊道、缀块(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基底”的方法评价地区的景观生态价值。
1.2.3 生态因子分析
生态因子分析是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分类的基础是把因子作为假设属性,即统一产生一系列混合变量,每一个独立变量解释综合差异中的一小部分。
生态因子分析的目标是辨别数据的主要差异,通常保留那些能反映数据更大比例的因素,即通过技术方法
筛选变量,可通过加权辨析,如设定最小权重为 1,其余可去除。
可选择因子:气象、热岛、河湖、交通、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高度、现状绿地、用地功能等。
2 生态板块规划控制
传统的城市生态规划的分区控制往往按照“城市建设发展区”、“建设控制区”和“生态敏感区”三个层面进行控制。
“板块”一词最早是缘于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质分区概念,后来被普遍应用在对相同或类似事物的分类上。
我们在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中尝试按三大“生态板块”分区进行规划控制,其中环境控制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作参照。
2.1 原生生态规划控制区
原生生态规划控制区主要指海岸线及海岸线外 5000 米的海洋区域、原生态自然森林区域等。
在这个区域范围内重要的生态要素有:自然保护区、城市海湾、森林公园以及城市大型水库等。
从保护与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要求出发,服从区域一级的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增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及种群间的基因流,提高自然保护区对生态过程及物种的保护效果,需要在主要自然保护区联片成网,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形成整体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2.2 次生生态规划控制区
次生生态规划控制区由城市外围生态防护带和城市内部绿化系统构成。
城市外围生态防护带主要是指城市绿环,如阿伯克隆比所
做的大伦敦规划中,在伦敦外围设计的城市绿带(green belt)。
城市内部绿化系统包括城市公园、城市景观大道、城市生态廊道、濒海休闲带等构成。
在这个区域范围内重要的生态要素有:生态农田、经济林、海岸线、城市绿化系统等。
该区域可以分为城市外围次生生态区与城市绿化系统次生生态区,前者主要是城市第一产业的集中地域,后者则是为城市提供休憩的经人工改造的亲自然场所。
总体而言,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顾及该区域的规模、布局和综合效应,而避免传统城市发展方式一味压缩排挤该区域的存在。
2.3 人工生态规划控制区
人工生态规划控制区主要构成为:重要交通枢纽组团、生态工业区组团、旅游度假区组团以及老城工业组团。
该板块的重要构成要素有:交通枢纽、工业园区、城市商务中心、特色居住区、历史文化名城等。
人工生态板块是人类活动最密集、人对自然改造最大最彻底的区域,该区域的规划控制尤其重要。
规划控制措施主要针对如下方面:发展价值观、物质空间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城市文化系统。
3 生态桥与生态边缘的规划控制
3.1 “生态桥”建设要点
建设生态桥需要注重三个环节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它们是自然生态桥头、人工生态端桥头和桥身。
3.1.1 原生生态桥头
桥头的一端是自然生态资源端,如农作物、经济作物、大得河流海湾、纯净的自然环境等,在原生态板块区域内要重视这些资源的生态价值、慎重挖掘他们的经济表现价值,可以挖掘他们的原生文化价值,在次生生态板块区域内可以有选择性地大规模产业化挖掘、培育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要素,例如经济林木、果树、野生菌类、水产鱼类等,也可以进行一些文化交融和嫁接活动,如开发一些影视基地、度假基地,无论哪种资源的挖掘利用都需要认真研究这些资源要素的合理开发限度、对于环境的影响状况、可开发区域以及可持续的开发方式。
3.1.2 人工生态桥头
桥头的另外一端是城市要素端,最重要的本土经济要素是劳动力资源和物质空间依托,劳动力素质是最关键的本土要素,需要通过加强职能技术培训教育、提高教育体系等级和吸引高级技术人才等措施来提高它;生态工业的生产需要完备的产业协作、规模化生产体系,这就需要相对完善的物质空间作为依托、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作为保障,城市必须作好基础设施开发、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活环境也很重要,包括提高居住质量、完善服务设施、改善交通状况等,后勤保障工作的完善度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吸引到优势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3.1.3 桥身
联系两端构筑“桥身”的是生态政策、资金资源和关键技术。
在生态工业方面,政策优惠与扶持等生态政策,可以考虑首先发展类似食品饮料工业和生物医药工业。
食品饮料工业虽然经济附加值不高,但是它需要的技术门槛低,较大程度依靠初级农产品的原生品质,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适合作为生态工业发展初期的阶段性支柱工业;生物医药工业的经济附加值很高,能挖掘地方特色资源要素深层次上独特经济价值,产品具有较弱的可替代性,但是需要的人力成本、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均很高,适合作为中远期的支柱工业。
吸引资金的流入也很重要,在城市本土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国内、甚至国外的资金,资金的吸引和利用方式可以通过多元化渠道,包括民间资本、联合开发。
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关键生态技术”,关键生态技术的应用包括科研开发、普及率和技术高新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依靠本土力量研发、联合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开发、购买国际先进技术及专利。
3.2 “生态边缘”的规划控制
不同要素间的碰撞主要集中在生态板块的“边缘”,有序的碰撞会增加板块的活力,但是无序碰撞会干扰板块的功能并激化板块间的矛盾冲突。
“边缘”的规划控制可以柔性和刚性两种模式进行。
柔性控制指板块与板块间允许甚至鼓励相互有限融合,促使不同板块间的要素有序流动达到沟通的目的,特定地域板块边缘差异无需明确;刚性控制指板块间需要绝对隔离,不鼓励板块间的要素流动,板块间的差异需要明确保留。
原生生态板块和次生生态板块间的边缘一般用柔性边缘控制,但是两者的生态舞台边缘必须要刚性控制;次生生态板块中的城市外围生态隔离带和人工生态板块的边缘必须刚性控制,城市绿化开敞系统和人工生态板块的边缘鼓励柔性控制,但是生态舞台边界的控制仍需进行刚性控制;原生生态板块和人工生态板块边缘的控制应该绝对按照刚性边界要求进行。
在物质空间上形成生态桥的区域在生态桥两侧必须以刚性边缘的要求进行控制。
4 结语
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定居在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在近些年,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提出并付诸实践也是为了实现古代先哲对城市的梦想。
在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中,广大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必将总结出更多的城市规划新方法,以平衡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