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主备人:郭汉锋复备人:周惠远审核人:林丽华〖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并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并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根据内容特点,本课应采用综合课型。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信息,为学生形象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创造条件;采用历史情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收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刻苦学书作画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

改变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

通过分组学习,使小组成员关系密切化,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通过学习王羲之苦练书法、终有所成的事迹,培养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

石窟艺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

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感受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活动1. 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以及对古代艺术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初一学生对于古代的艺术缺乏足够的兴趣,这是因为缺乏艺术鉴赏方面的知识。

因此,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现大量的形象、直观的图片,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多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古代艺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浓厚兴趣。

2. 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收集与这一时期有关的资料。

3.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件由知识要点和教学过程涉及到的相关图片、影像组成。

相关图片:汉字的演变及字体、王羲之画像、兰亭今景、《兰亭序》神龙摹本、《兰亭序》虞世南摹本、另一行书代表作《丧乱帖》、草书代表作《十七帖》、小楷代表作《黄庭经》、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局部)、人形陶罐、秦始皇兵马俑、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区位图、云冈石窟的第二十窟大佛及第五窟大佛、龙门石窟的宾阳洞之《礼佛图》,奉先寺“庐舍那”佛。

相关影像:《洛神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录像剪辑。

另外,为使画面富于动感,贴近学生,还运用了许多Gif图片。

详细内容见课件及课件说明。

学生活动由课代表组织,划分小组,选出裁判。

课前根据教师的布置,各个小组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并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表现方式。

〖教学方法〗讲述、情境复现、竞赛、观察、讨论等。

〖板书设计〗第24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书法艺术→王羲之(书圣):《兰亭序》绘画艺术→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石窟艺术→云冈石窟(大同)龙门石窟(洛阳)(副板书)期刊:《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美术之友》丛书:《中国的书法》《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石刻与石窟》(商务印书馆)〖教学过程〗本课要求说明本课要求,确定小组的序号,说明评比项目包括:小组发言一次2分;资料准备充分,处理得当3分;最后的竞赛题,每题3分,每组一题。

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为组争分。

复习并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在这个时期我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涌现出了很多科学家。

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最敬佩这一时期的哪位科学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并说出敬佩的理由。

教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取得了辉煌成就,此时的艺术也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多媒体展示课题)。

那么,为什么此时的艺术会大放光彩呢?请同学们注意,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频繁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前几课所学内容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教师小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迁往异乡,各个地区人们的交流变得频繁,各个民族逐渐走向融合,这样,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每一位有才华的人此时都在用自己的所长描绘着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孕育出了一大批艺术家。

因此,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书法、绘画、石窟。

进入新知识教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一定看到过很多书法作品。

谁来为我们大家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书法作品?学生活动:展示并简单介绍课前所收集到的书法作品,阐述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教师: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是我国的“国粹”。

可见书法和汉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学生回答:甲骨文!教师:没错!你们真棒!老师这有两个字,再请同学们帮我看看(多媒体出示甲骨文“山”“水”),它们是现在的哪两个字?学生活动:辨认甲骨文“山”“水”。

教师:出示钟鼎文“山”“水”。

学生活动:根据以前所学知识辨认字体。

教师:这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进一步把文字统一为“篆体”,到了秦朝末年一个叫程邈的人在狱中整理出了一种更简便的字体“隶书”,汉代这种字体盛行起来,书法艺术也就在此时慢慢成长着,汉朝末年“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字体也都基本形成,所以到东汉末年书法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出现繁荣局面,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

这里最著名的要数南方的王羲之。

下面,就请一组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的准备,表演小品,介绍人物所在年代及生平事迹(小品内容: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

表演之后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评价,且回答问题,以检验小品表演得是否到位,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教师小结:对学生活动做简要评价。

王羲之出身贵族,身上免不了有些缺点,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是他人无法相比的。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作品呢?学生:《兰亭序》!教师:那么《兰亭序》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边操控电脑边讲解。

内容是《兰亭序》写作背景,及今天的“兰亭”。

教师:简单评价学生活动。

我们再从近处好好欣赏一下《兰亭序》,同学们你们观察这十个“之”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能观察出“之”字字形的多变,并进行简要评述。

教师:王羲之的字摆脱了过去的质朴风格,尽量将字写得端秀清新,后人用八个字来形容,叫“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活动:教师给予适当提示,让学生想像天空中的“云朵”、腾空而起的“飞龙”的样子。

要求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观点。

教师:这句话充分证明了王羲之的字写得挥洒自如,遒劲有力。

成语还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他的字。

仅从《兰亭序》中我们便能领略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因此《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为历代书法家所珍视。

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

他派人千方百计地将《兰亭序》搜入宫中,他死后,《兰亭序》也随之入墓。

我们今天看到的摹本因为其左上角有“神龙”的字样,所以有“神龙本”之称。

除“神龙本”外还有“虞世南摹本”。

王羲之还有一篇著名行书代表作品《丧乱帖》。

他不仅擅长行书,且草书、楷书皆优。

草书作品有《十七帖》,小楷代表作品《黄庭经》,关于《黄庭经》还有一段“书成换白鹅”的小故事,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学生活动:故事要讲得生动,请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王羲之书法作品喜爱的程度,王羲之也因此被尊为“书圣”。

他的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书法造诣也了不得,人称“小圣”,父子两人合称“二王”。

(过渡)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在绘画领域也是俊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顾恺之。

学生活动:介绍顾恺之。

教师:顾恺之是东晋末年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画家,人称“虎头三绝”,三绝中尤以“画绝”最为突出。

他的画以描绘人物为主,注重“以形写神”,特别注意点睛传神和表现人物的特征。

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两则小故事,以此来说明顾恺之画的特点。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中相关内容。

教师:顾恺之流传下来的代表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我们先来看看摹本《女史箴图》。

(多媒体展示)这幅图是根据晋代初年著名文学家张华所作的《女史箴》文章而画的。

“女史”是官名,主要掌管皇后的礼仪及书籍。

“箴”是一种文体,带有讽谏规劝的意思。

那么《女史箴图》中哪一位是“女史”呢?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最左边的女子是“女史”。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会从这幅图中发现更多,比如胭脂盒、铜镜等。

教师:《女史箴图》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而且还向我们传达着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现存九幅《女史箴图》都是唐人的摹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这些图被英军抢走,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这对于我们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顾恺之的另一部作品《洛神赋图》。

这一部分,我们请同学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活动:放映《洛神赋》影片。

介绍《洛神赋》的写作背景,说明顾恺之据此画出《洛神赋图》,之后学生详细描述《洛神赋图》中的部分场景。

教师请其他学生评价。

(过渡)除了书法、绘画艺术外,南北朝还兴起了另一种艺术――石窟艺术。

教师:石窟艺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其实,它是一种将我国传统雕塑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依山势开凿而成的一种大型石雕艺术。

说到雕塑,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出示人形陶罐及秦兵马俑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两幅雕塑艺术品的大概时期吗?学生活动:观察,得出结论。

教师:我国在8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雕塑艺术,这两幅图中的雕塑艺术品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得到统治者的扶持而日益兴盛,石窟艺术也就随之而兴盛起来。

开始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下面,请出我们的导游员来为大家介绍这两处景点。

学生活动:播放《云冈石窟》影像,介绍云冈石窟的象征――“昙曜五窟”中的第二十窟大佛,第五窟大佛及其顶棚景观;播放《龙门石窟》影像,介绍龙门石窟的象征――奉先寺“庐舍那”大佛和宾阳洞之“礼佛图”。

教师:对这位导游员的讲解,同学们是否满意?再次感谢她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解说!老师听了她的讲解后对这些石窟景观的保护问题,产生了想法。

比如说,龙门石窟中的《礼佛图》在70多年前就被外国侵略者破坏了,这也许是由于那时我们的国家贫弱造成的。

可是,现在我们的祖国正在飞速发展,日渐强大,那么,是不是说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就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了呢?(出示云冈石窟第二十窟大佛)这是云冈石窟的象征――第二十窟大佛,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大佛的身上、脸上呈现出灰蒙蒙的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