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设题陷阱【教学目标】1.准确认识论述类文本考查设题陷阱。
2.认清10类设题陷阱的逻辑本质。
3.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认识论述类文本考查设题陷阱。
2.难点:认清10类设题陷阱的逻辑本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二、10类设题陷阱1. 以偏概全(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 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信息: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2)比对分析:通过比对发现,选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3)理论指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2. 混淆时态(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3·全国卷ⅡT2-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原文信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2)比对分析:由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知,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选项混淆了时间。
(3)理论指导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相反,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3. 混淆是非(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5·天津卷T6-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原文信息: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2)比对分析:混淆是非。
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
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是否定的。
(3)理论指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4. 偷换概念(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5·全国卷ⅠT1-A)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原文信息: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2)比对分析:原文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而选项中表述为“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3)理论指导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5. 因果混乱(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天津卷T7-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立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原文信息: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2)比对分析:强加因果。
由原文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选项强加因果。
(3)理论指导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6. 曲解文意(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T3-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信息: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2)比对分析:曲解文意。
由原文可知,游子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但可以说明故乡已经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
(3)理论指导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7. 张冠李戴(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原文信息:“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2)比对分析: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样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3)理论指导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8. 武断绝对(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 T1-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原文信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2)比对分析:夸大事实。
选项中“就不会留下‘乡痛’”,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不存在这种必然关系。
(3)理论指导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9. 无中生有(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T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原文信息: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2)比对分析:通过比对可知,选项中“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原文说“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
(3)理论指导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0. 文外设题(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山东卷T8-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原文信息: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