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卷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
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
即命对。
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
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
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
怀险巇之谋,行刻薄之政,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
乞大明好恶,中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毋或欺诞。
”盖有所指也。
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
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
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
桧不悦曰:“此上意也。
”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桧语塞,改命万俟。
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桧衔铸。
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请。
”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
铸曰:“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
”既返命,桧讽万俟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
于是复使知温州。
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
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
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
居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何铸列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在北宋政和五年中了进士,做过多年州县的官,进入宫廷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
御史中丞廖刚认为何铸刚正不阿、操守严明,推荐何铸为谏官的候补人选。
于是皇上命令臣子阐述政见。
何铸首先说:“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顺更大的,感化万物的方法没有比真诚更好的。
真诚和孝顺都做到了,那么使梓宫归于陵寝,恭敬地迎接两宫回朝,接续大业,收复失地,这又有什么难的呢!”皇帝称赞何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何铸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不久又升为殿中侍御史。
他给皇帝上疏说:“士大夫心术不正,弄虚作假来获得好名声,又假托好名声来获取私利。
说话言不由衷且前后相违背,他们行事险恶却自我标榜,假装友善却互相倾轧,这是他们侍奉君主的过失。
心藏险恶的阴谋,实施刻薄的政令,轻浮不庄重,轻慢无礼,这是他们个人品行上的过失。
希望您申明正义,分清好恶,告诫朝廷内外的官员,要求他们心地坦荡,不要以虚夸骗人。
”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
以前,秦桧大力主张议和,大将军岳飞有战功,被金人痛恨,秦桧恨岳飞反对自己,想要除掉岳飞,于是威胁岳飞的旧部王贵诬告岳飞叛变,逮捕了岳飞,关在大理寺监狱里,起初命令何铸审问他。
何铸把岳飞带到庭中,问他谋反的事情。
岳飞当庭露出背部,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到肌肤里面。
不久查证事实,都没有证据,何铸明白岳飞的冤屈,把情况报告给秦桧。
秦桧不高兴地说:“这是皇上的意思。
”何铸说:“我何铸难道仅仅是为了救一个岳飞吗?如今强大的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无缘无故杀死一名大将,会失去军心的,这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
”秦桧说不出话来,就改让万俟处理此事。
岳飞死在了狱中,他的儿子岳云被处斩于集市。
秦桧对何铸怀恨在心。
当时正值金人派萧毅、邢具瞻来议事,秦桧说:“先帝的灵柩还没有回来,太后的銮车还在北方,除大臣外都不可祈请议事。
”于是让何铸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的身份,作为报谢使出使金国。
何铸说:“这次出行犹如颜真卿出使劝降李希烈,但是君主的命令不能推辞。
”等到何铸回来复命,秦桧暗示万俟在皇上面前说何铸私自认为岳飞没有谋反,想把何铸流放到岭南,皇帝没有听从,只是把何铸贬到徽州。
当时有出使金国的大臣回来,说金人问何铸在哪里,是否曾被重用。
皇帝于是就命何铸掌管温州。
不久,被封为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皇上)下诏命令何铸立刻前往皇帝所在地,何铸极力推辞。
于是又派何铸出使金国,并命令秘密行事,不得外传。
等到何铸归来上报时,皇帝又重用何铸,授予他资政殿学士的职位,并掌管徽州。
过了几个月后,又把他提升为江州太平兴国宫。
后来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曾国藩《原才》【题解与导读】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
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
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
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
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
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
【原文】风俗之厚薄奚自(1)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2)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3)皆是也。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4)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5)”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6)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7)为口说,而播为声气(8)。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9)为习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10),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11)。
”无感不雠(12),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13),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14)一世之人;而翻谢(15)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16),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之尤者而材之。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17)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18)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19)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20)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21)。
【注释】(1) 厚薄奚自:淳厚朴实、浮薄衰弱。
奚自,何自、从那里产生。
(2) 向:同“向”,倾向。
(3)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4) 君之:尊敬他。
君,尊崇。
引申为拥戴。
(5)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挠,摇动。
疾,急速、猛烈。
语出周易说卦传。
(6) 风民:教育感化人民。
(7) 腾:传播。
(8) 声气:声势、风气。
(9) 蒸:兴起、渐成。
(10) 蔚起:聚集起来。
(11) 水流湿火就燥:水向低洼湿润之处流动,火跟随干燥之物燃烧。
二句出周易干卦文言。
(12) 雠:应答、响应、应验。
(13)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
高明,地位显贵。
地,地位。
(14) 陶铸:培养造就。
(15) 翻谢:反而推辞。
翻,同“反”。
谢,推辞。
(16) 十室之邑:言邑之小者。
语见论语公冶长篇。
(17)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
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18) 天位:天子之位。
(19) 贼:伤害。
(20) 逆睹:预见。
逆,预先。
【翻译】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
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
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
”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
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
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
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
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
(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
”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
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
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深究与鉴赏】陶铸人才,移风易俗,是曾氏力挽晚清政局之颓势,所提出之救病良方。
对于人才之栽培与任用,曾氏早已身体力行。
弟子黎庶昌庸庵文编序曾称:道光末年,风气败坏颓放到了极点,“曾文正公始起而正之,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僚友劝,士从而与之游,稍稍得闻往圣昔贤修己治人、平天下之大旨。
而其幕府辟召,皆极一时英隽,朝夕论思,久之窥其本末,推阐智虑,各自发摅,风气至为一变!”本篇文章之见解,曾氏早已躬行实践,试验有成,自与徒托空言,不切实际者有别。
曾氏为文,私淑方苞、姚鼐,深得桐城义法“雅洁不芜”的精髓。
本篇文章,在“端绪不繁”,“陈义不杂”方面,的确与桐城派标榜之“义法”一致。
就章法和修辞学来说,开篇运用“提叙”法,各段灵活使用层递、对衬之修辞技巧,且论事说理,有详有略,有主有宾,故能“雅洁不芜”。
其中有铺叙、有转折,有短句、有长句,句法变化,跌宕生情,值得品赏。
本篇以陶铸人才为主体,移风易俗则申其作用。
故篇首开宗明义即揭示论点大纲,道破一篇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