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提要: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发展成了确实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虽然有限,但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本文注重寻找危机的原因,分析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而得到启示。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次贷房地产泡沫资产证券化2008年我们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由美国华尔街始源的次贷危机不断的扩散,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还引发全球性金融风暴,使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全球经济至今依然未能得到平稳的发展。
这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似乎出乎意料,但也合乎情理。
为何这场金融风暴会起源于美国?又为何仅仅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会迅速传导至全球引发世界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又是什么?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2007 年4 月, 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由此之后的一年里,危机愈演愈烈不断传导到世界各地,最终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动荡。
此次危机普遍认为罪魁祸首次贷首当其冲,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证券化及衍生品泡沫的破裂造成的,但是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隐藏于背后。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引发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次贷,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之所以称之为次贷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条件相对较低,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到次级市场上寻求贷款。
次贷由于其要求的信用条件较低,因此风险也比优级贷款要大,因此贷款利率通常也相对较高,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对于银行来说通常情况次贷并没有特别大的风险,而且在房地产市场兴隆时利润率也比较可观。
但是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自有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
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即使贷款人违约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银行也可以通过收回抵押的房屋将其拍卖来获得应收的本金和利息;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必然有一部分次级贷款人无法按期还款,随着利率的上升,通常也会造成大宗物品价格的下跌,房产也不例外,此时银行要想继续通过拍卖抵押房产方式收回次贷会变的逐渐艰难,而其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无人接手房产,银行坏账将会激增。
此时,次贷危机就产生了。
据统计,此次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仅为4 600 亿美元,但是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 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
(二)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为了刺激经济,摆脱低迷的经济连续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美国在2006年5月之前的几年中,为了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地降低利率和税率,从2001年初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得利率从6.5%降至1%,为过去46年的最低水平,在宽松货币政策、积极减税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的住房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大量的流动性被短时期快速释放,使得房价不断的攀升,大量的购房者因看到眼前的低利率和比较宽松的贷款环境吸引,再加上担心房价的继续高增长,于是大量资金不断地涌入房地产市场,继续助长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利息和扩张业务,也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
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文件”的贷款方式。
贷款人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只要证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这就加大了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住房次贷快速发展。
2006年,美国次贷总规模已高达6 400亿美元,是2001年的5.3倍。
但是泡沫终有破灭的一天,由于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担忧,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逐步上调利率,至2006年8月,连续13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至5.25%。
利率的大幅上调,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增加了借贷成本,抑制了房地产企业的货币需求,减少了房屋的市场供给;对于房贷客户而言增加了还款支出。
房地产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 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 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
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还款危机逐步显现,银行风险也逐步的膨胀,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
(三)次贷被大量的资产证券化以及衍生化,使危机无限度的传导和放大由于次贷发行之后,大量的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为了转移银行自身的风险,这部分次贷款由银行委托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将手中的次贷分类打包,形成了不同风险等级的金融产品,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于是“次级债券”就产生了。
大量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次级债券。
抵押贷款银行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到此并没有终止,金融创新机构完成资产证券化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又不断的推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把次级债券的金额无限制扩大,表面上扩大了收益的可能性,同样也无限的扩大了风险。
美国就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
到危机爆发前,次级债市场的规模已达6.5万亿美元,日交易量超过2500亿美元,甚至比美国国债市场规模还大。
市场疯狂到一定程度时,风险似乎也被人们淡忘。
大量的资金在追逐次级债券的高收益时,似乎大部分人都忘记了,次级债券高收益是以房地产的不断膨胀为前提的,一旦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没有太多人去在意结果,依然狂热的追逐这看似收益很高的次级债券。
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
2004年6月起,美联储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逐步上调利率,至2006年8月,连续13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至5.25%。
泡沫充斥的美国房地产市场终于难以承受高利息的重压不断下挫,价格猛跌,很多中低产阶级依靠次贷购入的房屋,其价格已经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
于是大量的违约发生了。
随着违约率的上升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下降和价格下跌,那些买了次级债券及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卷入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
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在泡沫破灭的同时,由于衍生品对风险的放大功能,仅仅6400亿美元的次级债,被无休止的放大,并传导到世界各地。
(四)国际经济发展和全球性流动性过剩,使得金融资产在全世界频繁流动随着最近十几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经济的交流不断的加强,国际间的跨国投资也日益频繁,资本的逐利性永远不会改变,而资本的自由流动为国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导致危机影响规模异常严重的原因则是全球流动性过剩。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最近十几年期间,经济高度稳定,经济高度增长,失业率很低,经济情况很好,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源源不断的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大量资金涌入美国不断推高美国金融市场的商品价格,在获得大量收益的同时,也积攒了大量风险。
资本在国际市场上追逐收益,美国的高增长谁都看在眼里,国际间金融机构不断地对美投资。
问题在于,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作为外国的投资者,信息来源和接收信息的速度,似乎很难比美国自己的银行了解自己,出现还款危机时他们总是能够先于外国投资者作出决策,信息上存在的不对称性,使得大量国际投资机构和基金深陷其中,造成国际投资上的大的亏损,金融市场对国际信息上反映的敏锐性,继而引发外国投资者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
据统计,自2007年4月至12月,日木瑞穗证券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967亿日元。
法国最大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银行也宣布,由于在信贷资产上冲减了5.89亿欧元(约合8.71亿美元),2007年四季度盈利下降42 %。
到2007年11月份,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的损失约为36亿美元,英国汇丰集团第二季度在美国的次贷相关业务损失达34亿美元,英国巴克莱银行第二季度损失约为27亿美元。
(五)美国国内经济的危机很容易传导至其他关联贸易国,拖累全球经济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已经维持了几十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gdp总量不断地攀升,占世界gdp比重虽然最近几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达到25%左右的水平,如此高的gdp占比,一旦这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发生危机,必然会造成全球经济震动。
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如高传染病毒般迅速传导到全球各地,给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影响有以下几方面:(一)对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金融危机带来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濒于崩溃的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各项金融指标急剧恶化,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贷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金融机构出现巨幅亏损,大量银行不堪重负申请破产。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资金融通关系传染到其他国家,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在汇率、利率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受此影响,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冰岛、俄罗斯等国也相继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元的大幅贬值,利率的上升,使得金融机构的市场信心严重不足。
商业信用锐减,股票价格大跌,金融机构连锁倒闭等。
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股票因为这一原因连续下挫,亚洲股市甚至出现了17年来的最差记录。
(二)对于宏观经济方面已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衰退美国金融危机不仅给美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开放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衰退也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量锐减,投资量下降,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减少等问题。
从各国经济来看,2007 年美国gdp 增长率为2.2%, 比2006 年下降了1 个百分点;2008 年第一季度gdp 增长率为0.4%, 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 预计2008 年全年美国gdp 增长率为1.5%左右, 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 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