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在崇尚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呼唤教育的角色转换、思想转换、能力转换以及方法转换。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高校教师角色转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一大批知识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将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同时改变那些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反映,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这种创新教育热切呼唤创新型教师。

一、教师思想转换
1.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并利用教学和学习资源到最终进行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怎样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来进行的。

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2.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欲望,要破除迷信,挣脱教条,不屈从于权威和传统习惯模式,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倾向。

只有当教师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其才有可能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成为反思型教师。

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革,使之更加合理的过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省。

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教学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首先,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的必要环节。

有研究证明:教师教育教学效能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的提高,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反思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和改善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

其次,反思是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L G.J.posner,1989)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将教师成长与自我反思结合起来,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具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研究和创新。

因此,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进行批判、调整和构建,才能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个人的教育哲学。

二、教师能力的转换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

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具备了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终身学习。

这种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到创新教育注重创造力的形成,势必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

1.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最新成果、最新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具备全面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文学等相关知识,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师不仅需要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如较好的语言、文字、手势等表达能力,加工筛选教育内容的能力,正确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能力等,还要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这其中包括通过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知识的主题,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制订教学方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出符合该教学主题要求的教学情景。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加强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应具有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转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从广播、书报等各种载体中去获得信息,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为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探讨,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提炼出以具有推广价值的理论精华为创新理论务实根基,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积极适应理论与实践创新和角色转换要求,以适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势。

三、教师教育方法的转换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灵奉献给他们。

”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很多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胜过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更多的时候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讲者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要善于运用欣赏教育。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其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与否都应从正面引导。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学生的进步当众表扬,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效果中获得反馈信息,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提供条件让学生将创新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从而形成新的方法。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学生的伙伴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想火花,及时给予支持。

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教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提出的。

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如研究性学习等。

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倡导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索取知识,并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总结学习得失,调节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因素。

3.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制度。

科学的考试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施、组织考试,以及如何认识从考试中获得的反馈信息。

为此,考试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改革:第一,应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检测,把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高校的课程考试必须改变单一的笔试模式,把笔试、口试、操作性考试等多种考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

第三,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有些课程,如思想政治类课程或选修课,可以实行开卷考试。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创新教育的呼唤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全方位地转换教师角色,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J].教育探索,2006(3).
[2]周业中.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2005(5).
[3]王辉.高等教育创新对高校教师新的要求[J].集团经济研究,2005(14).
[4]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