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专业:xxxxxxxxxxx学号:xxxxxx姓名:xxx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创新拔尖人才的历史使命。

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如何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创新素质上看,创新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一要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二要有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三要具有严谨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四要具有丰富的甚至是奇异的想象力。

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想象力则是这种探索的魔杖。

高校的研究生及本科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检验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标准,是看他能不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或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就像屠呦呦与青蒿素、邓稼先与原子弹、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密不可分一样,任何一个创新型人才的背后都是一项对国家、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辅之以思想道德教育。

能力的培养可以简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两个基本点。

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拓展教育的宽度与厚度,即专与博的结合。

知识要有宽厚度,即要有扎实的基础,以便为今后知识的积累、发展、创造打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楼大厦;其次要有精深度,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只能掌握知识的毫末,这就要求我们撷取那些和我们的专业有关的知识深读精研,并注意各种知识比例协调,拓宽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新增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并使它们能够相互联系、相互统一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知识体系的价值。

第二,既要凸显科学精神又要兼怀人文主义。

科学是求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没有科学教育,社会难以进步。

人文是求善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灵魂,人类就没有前进方向。

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第三,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从知识结构模型看,它是静态结构,各层次和联系环节具有相对静止的位置,因而人们可以认识它、把握它;从知识结构趋势看,它是动态结构,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知识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它要随社会需要的发展不断调整更新。

2.强化创新观念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就是提升创新意识。

高校要高举创新的旗帜,宣传鼓励创新思想,要改变跟踪、模仿过多,赶超创新不足的局面。

我们要继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教师、学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重视素质培养.使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真正成为教育、科技两个中心。

同时,要加强创新工作的宣传报道,让教师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掌握科研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思维积极从事创新活动。

学校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树立敢于承担风险、允许研究工作失败的思想,承认研究工作失败也是对科学贡献。

3.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和健全创新人才科研基地,为创新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能动主体,物质条件足够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必要的工作条件。

科学研究基地是人才成长和科学研究的支撑环境,人才数量、质量水平又是科学研究基地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此,高等学校要广泛争取经费来源.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些比较现代化的基地和研究中心,为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运行经费和仪器设备更新经费,使创新人才施展才干成为“有米之炊”。

同时,要依项目科学创新价值分配经费,真正拉开档次,经费与创新价值匹配,重要的多分配,不重要的少分配,无创新的不分配。

这样才能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使资源向高科学创新绩效的地方流,使经费的使用效率最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知识经时代.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有利于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利于一些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突破。

因此,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置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大环境中.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使创新人才缩短距离,不断取人之长,长己之能。

加强以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高等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的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比如,举世瞩目的硅谷就诞生在斯坦福大学所在地,麻省理工学院被称为马萨诸塞洲的经济救星,以剑桥大学为依托,建立剑桥工业园取得巨大成功。

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参股等形式,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

通过招商引资、盘活资源,把企业的研发机构引入市场,把高校的“借资”与企业的“借脑”有机结合。

如沈阳师范大学提出建设“3、3、3”工程,即建好“三校”,即理科实验室、多媒体教室、CAI课件制作室;建好“三中心”,即学科教育研究中心、信息资料中心、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颇具成效。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缺陷受原有制度观念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固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一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智力发展,认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每门学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种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够解释过去,而且能够支配未来,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也就自然会得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也就会生成,不必要去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

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

在教学标准的衡量上,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

至于在教学中,启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本没有顾及或很少顾及。

认为创新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情,教师只要完成教学大纲上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教学者去探讨创新教育的思路和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一些误区国内很多高校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研究,教学改革上往往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误区:(1)创新教育超越于素质教育。

此观点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创新教育在人的普遍素质中单独提出创新性素质加以特殊强调和着力培养,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所具有的身心素质在最高水平上的总概括。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辐射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

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2)提倡创新教育,淡化知识教育。

某些高校片面强调了创新教育,忽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

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大学生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没有继承,发展也就会失去应有的根基。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手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打什么样的基础。

怎样打基础,而决不是要否定基础。

(3)创新教育和创造力培养等同起来。

不少高校把创新教育的实施异化为一些创造课程,对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创造力训练。

这种做法是对创新教育的曲解。

四、总结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目标导向,做到专与博的结合,科学主义中凸显人文情怀,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与时俱进。

其次,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观念,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创新人才科研基地,为创新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并且要加强国际学生交流。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把握好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平衡点,混淆了创新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概念。

总之,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坚持探索,不断实践,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1]姚群秀. 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8):48-49.[2]王志勋.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17-19.[3]龙大为.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J]. 学术探索, 2005(5):138-141.[4]金丽, 周旭.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1,22(3):100.[5]李飞. 构建高校创新人力培养模式的思考[J]. 理论导刊, 2005(5):77-79.[6]潘勤, 李典友. 浅析高校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8):164-1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