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四字词语,重点指导“熟”字的书写。

2.通过品读两次人物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3.通过对比,体会想象的好处,学习如何运用想象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两次人物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想象的好处,学习如何运用想象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音频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交流预习成果1.交流“贝多芬”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月光曲》,请大家齐读课题。

关于《月光曲》你知道些什么呢?谁愿意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好,请你来说!生交流师:大家课前搜集得多仔细啊,看,这就是贝多芬,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2.词语检测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谁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呢?霎时间入场券断断续续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生读师相机评价指导①注意“霎”和“券”的读音。

②读霎时间的时候语速应变快,读微波粼粼时语速轻缓,而读波涛汹涌的时候语气变重。

3.指导写字“熟”在检查大家预习单的时候,我发现大家的熟书写的并不美观。

怎样把这个字写美观呢?请大家观看微课。

播放微课教师范写学生练写两个(注意三姿的正确)。

4.整体感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说呢?指名说师:同学们,想想之前我们多学的方法,围绕着主要人物干什么再紧扣课题,我们的内容便清楚了。

谁再来试试?二、品悟语言,感受人物内心1.贫寒兄妹,感动贝多芬在预习单上大家都思考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请你来说。

①生:热爱音乐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生读,教师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师:“那有多好啊”,短短五个字却包含着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

②生:贫寒师:嗯,你是从这句中感到兄妹俩的贫寒触动了贝多芬。

(教师相机出示)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③生:善解人意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师:短短的一段对话,却包含了如此多的情感。

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

(去掉提示语,女生读姑娘的话,男生读哥哥的话)同学们,贝多芬听到这对贫寒兄妹、对音乐如此热爱又如此善解人意,相信他肯定被感动了,(板书:感动)也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生读)2.遇知音,激动贝多芬所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乐曲。

可又是为什么,他弹了一曲又一曲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交流对啊,就是这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盲姑娘她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又非常熟悉贝多芬的音乐,因而她只听了一遍就知道了是贝多芬本人。

这可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啊,此时此刻实现了,也难怪她那么激动。

谁再来读读?指名读师:通过你们朗读,我感到遇到贝多芬真是盲姑娘的幸事。

可同学们,对于贝多芬来说会怎么呢?生交流师:是啊!在一个如此简陋的茅草屋里,竟然遇到了一个如此懂自己的人,遇到了一个——知音,这是多么的不易啊!所以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也是非常的(板书:激动)。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谈一曲也是为了知音!月光曲就此诞生了,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仔细听。

(播放月光曲)三、品味乐曲,感受画面,体会情感1.感受美好画面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生交流你们看这是盲姑娘兄妹想到的。

教师出示。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对比一下自己的想象,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生交流师总结:是啊,大家想到的只是一个事物,而盲姑娘兄妹想到的却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画面。

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多么美的画面啊!请大家自由练读一下,一会我们再配乐读。

2.体会丰富情感同学们,是什么让我们看到了这优美的景色?对,月光曲!我想这舒缓又激昂的曲调正是贝多芬今晚的内心世界吧!秋夜,贝多芬漫步在莱茵河幽静的小路上,心情格外的舒畅。

请你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听到贫寒兄妹的善解人意,对音乐的热爱执着,贝多芬的内心犹如平静的水面泛起了涟漪,你来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高山流水觅知音,就在这简陋的茅屋里,贝多芬竟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此时此刻,他内心无比的激动就犹如那波涛汹涌的大海。

大家一起读。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动听的乐曲,我想伟大作品的诞生不止需要卓越的才华,更需要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板书:想象、情感)请大家伴随着动听的月光曲一起再来读一读。

(读整段)四、体会写法,虚实结合1.体会写法曲子美、画面美、同学们读得也美,这都归功于作者写得——美,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优美的景色真实存在吗?是啊,就如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想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是皮鞋匠兄妹听贝多芬的曲子所想到的。

同学们,这也是我们本单元导语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现在我们把想象的句子去掉,你们读读,有什么感受吗?生交流师总结: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

正是这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皮鞋匠兄妹俩陶醉其中,正是这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也正是这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这就是想象的魅力!2.听乐曲,小练笔乐曲带给盲姑娘兄妹这么美的想象,我们也尝试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贝多芬的《命运》,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注意要求:画面感要连续、完整。

生交流3.想象无处不在同学们,不仅听到的能让我们产生想象,看到的也能让我们产生想象,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蒙娜丽莎之约》,找出文章中想象的语句,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生交流师总结:是啊,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而温柔、时而哀伤、时而亲切、时而矜持的蒙娜丽莎,从而更让我们感受到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

这就是想象的魅力!五、推荐阅读课下推荐大家阅读《口技》,看看古人是如何运用想象把抽象的口技写具体的。

下课。

《月光曲》学情分析《月光曲》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孩子。

字词方面,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

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

本课预习一是解决主要内容,二是让孩子们思考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在理解文章写法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通过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想象,并把自己想到的和文中盲姑娘兄妹想到的对比一下,从而明确想象的连续、完整,描写的事物才会更生动、具体。

情感体会方面,学生通过《伯牙绝弦》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不易,这对于理解本课起到了推动作用。

《月光曲》效果分析这节课,我制定了三个目标,通过上课和课后检测练习,我感觉教学效果如下:目标一: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四字词语,重点指导“熟”字的书写。

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上的预习检测和课后的检测练习,目标一的达成度极高。

“熟”字的书写也美观了不少。

目标二:通过品读两次人物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由于教学设计是遵循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学得较为轻松,课堂进展也比较顺利。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了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通过课上的交流提升,借助贝多芬自己的语录,学生更认识了一个同情热爱贫苦劳动人民的大音乐家。

而借助问题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一曲,学生更能体会到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目标三:通过对比,体会想象的好处,学习如何运用想象把事物写具体。

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五年级的孩子多数能运用想象,但想象的事物多是一处,不完整,不连续。

教学时,让孩子们先听乐曲自己想象,对比书中的描写,从而更能聚焦到画面的连续、完整,再进行练笔练习时,目标达成度也高了。

《月光曲》教材分析《月光曲》是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偶遇穷鞋匠兄妹并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在表达上具有鲜明特点:不仅语言美,而且通过想象,充分地展现乐曲的优美意境,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就文本来说,《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并不难理解。

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和他的哥哥的谈话,是理解贝多芬热爱穷苦人民的关键。

盲姑娘对贝多芬的了解,又成为了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动因。

而这两段对话也是理解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的关键。

文本对兄妹俩的想象的描写,虽然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但也是难点。

想象的画面既能从中体会到画面的美好,又能从中感受到旋律的变化,更能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而如何运用想象把事物写具体则是难点。

让学生关注画面的连续、完整,从而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月光曲》评测练习《月光曲》教学反思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而《月光曲》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因而对于主人公贝多芬要有深入的了解,体会他博大的情怀。

教学中,我以文中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而工具性上,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便是学习如何运用想象把事物描写清楚。

因而,教学时紧紧围绕第九段的想象去感受乐曲的高妙,去感受贝多芬丰富的情感,并学习这种写法。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心灵美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两个问题来展开。

并借用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来感受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