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江苏省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趋势——资环10级徐俊飞201032020102 摘要:本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总人口,城市化,定量,预测一、引言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采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6%,较1990年的21,6%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较大。
本文通过比较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以揭示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
二、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江苏是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
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2)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
1979年以前,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动乱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水平低、波动大、进程异常缓慢、行政控制与自然因素交杂下的“反城市化”现象。
江苏省非农业人口出现负增长,城镇人口比重,1949年为12.4%,到1978年仅为13.73%,低于1957年的水平。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镇人口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最高的1960年(20.63%)与最低的1970年(12.49%)两者相差8.14个百分点,起伏、波动较大。
同时,在这一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高出、后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
如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江苏为20.2%,全国平均为18.4%,江苏高出1.8个百分点。
只是到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设镇标准的提高,城市郊区规模的缩小,大批建制镇被撤销,江苏城镇人口的比重才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恢复性增长阶段(1979-198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实施,由乡镇企业推动的江苏省“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快速的发展阶段。
与1978年以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江苏城市化呈现出水平高、稳定性强、进程明显加速的特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5.79%,到1989年末,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至77%,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尽管进入80年代,江苏还并未因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而改变落后状况,城镇人口比重还基本上保持着低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在1990年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距逐渐缩小,到1998年底,江苏城市化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至2005年底,江苏城市化率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城市化道路初步形成。
图1 江苏省城市化历程曲线(1949-2003 年)(4)平稳发展阶段(1990-1997年)。
受到国家宏观治理整顿的影响,乡镇企业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加之城市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城市化进程趋缓。
(5)快速发展阶段(1998-2010年)。
1995年以来,江苏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期全省人均GDP和二、三产就业人口在全行业比例逐年增加。
至2005年,江苏人均GDP 增长超过了两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上升了2.2和13.21个百分点。
江苏省经济发展由生产约束型转入需求约束型,外资引进、新区开发,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再度活跃。
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 以上。
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发生了两个转变,即从过去的以“就地转移”为主变为以“异地转移”为主,从过去的劳动力“兼业型”为主变为“专业型”为主,全省暂住人口总量大幅上升。
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
三、江苏省的城市化现状对于城市化的衡量通常用城市化水平来表示,而城市化水平通常用人口比例指标。
在我国,计算城市化水平有3种口径,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
2004 年, 若以市人口计算, 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为28.91%,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的江苏城市化水平为48.18%,比全国平均水平( 41.76 %)高出6.42个百分点。
若以非农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来衡量,2004 年江苏城市化水平为62.6%,从南到北,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呈递减趋势,苏南5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苏中3市的城市化水平次之,而苏北的城市化水平则最低(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84.42%、68.51%、55.83%)。
若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2002 年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4.9%。
按照户籍口径计算的江苏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按市镇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更低于同期按照就业口径计算的城市化水平。
从江苏的市区人口规模来看,截至2004年底,市人口2 148.59万人,镇人口1 432.39 万人。
在13个地级市中,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有1个,在200万~300万的有4个,100,万~200万的有5个,50,万~100万的有3个。
从城市的行政级别来看,地级以上级别的城市有13个,县级城市27个。
从城市数量的角度分析,2004年有县级市27个,地级市有13个。
镇的发展在江苏的城市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统计数据看,2004年江苏的建制镇数量已达到1077个,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约109个。
四、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有以下特征:①80年代以来城镇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但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和非农化1982~ 1997 年的15年间, 城市数量增加了313倍,建制镇数量增加了717倍, 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加 117%。
1996年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 23.1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11%)。
这与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全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江苏省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若按29.17% 计, 则比工业化和非农化分别滞后1.1个百分点。
从一定程度上讲, 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制约了江苏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诸多负面效应。
②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江苏省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城域差异,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南北梯度, 特别是经济差距,苏南地区内部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
既有富裕的苏锡常地区,也有较贫困的苏北地区;后者的经济仍然表现出半自然经济的特征。
江苏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是省内城市化发展差异的基础。
江苏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自南向北梯度递减的趋势。
从城镇密度来看, 苏锡常最大,接近每百平方公里2个, 苏中、苏北分别为112个、154个。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中地区的城市首位度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地区的首位度高,其原因就在于省政府驻地南京市位于苏中地区。
③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人口增长不同80年代中期以来, 因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建制镇标准的大大放宽,我省小城镇迅速增加,如小城市由1982年的2个、1983年的3个增至目前的32个, 建制镇由1982年的114个、1984年的150个增至1986年的271个、1997年的991个;建制镇非农业人口由1983年的218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883167万人,14年间年平均递增10.15%。
五、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表1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总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目前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图2 2000~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方法:经济弹性系数法基本原理:Pn =P(1+v’)nv’=V’/K其中:Pn-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P-基准期城市人口规模n —规划期v’—规划期内的人口增长平均速度V’—规划期内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K —经济增长的人口弹性系数表22002-2009年的GDP的年平均增长率:V’=7√(28728.0/8873.3)-1=+18.27% 2002-201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v’=7√(7724.5/7380.97)-1=+0.65% 经济增长的人口弹性系数:K=18.27/0.65=28.11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推算本省2002-2009年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9.8%所以同期人口增长平均速度为:v’=V’/K=9.8%/28.11=0.3486%所以可预测江苏省20年后(2033年)的人口规模为:P2033={7724.5×(1+0.003486)24}=8397.3(万人)P2031={7724.5×(1+0.003486)22}=8339.1(万人)P2029={7724.5×(1+0.003486)20}=8281.3(万人)P2027={7724.5×(1+0.003486)18}=8223.8(万人)P2025={7724.5×(1+0.003486)16}=8166.8(万人)P2023={7724.5×(1+0.003486)14}=8110.1(万人)P2021={7724.5×(1+0.003486)12}=8053.9(万人)P2019={7724.5×(1+0.003486)10}=7998.0(万人)P2017={7724.5×(1+0.003486)8}=7942.6(万人)P2015={7724.5×(1+0.003486)6}=7887.5(万人)P2013={7724.5×(1+0.003486)4}=7832.8(万人)制图:图3 2001~2033年人口数的变化曲线六、总结从人口角度看,城市化的标志就是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