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_朱丽霞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_朱丽霞
事古代文学与家族文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I20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39- 8041( 2007) 07- 0103- 05
陈寅恪认为/ 尊王攘夷0乃韩愈古文改革的/ 中心 思想0¹ , 是一场振兴儒学的运动, 其终极目的是排除佛 教、维护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由此, 韩愈以儒家 向来所坚持的/ 夷狄0之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将 / 佛0划为/ 夷狄0 º 而加以猛烈攻击。韩愈倡导/ 文以载 道0, 以鼓扬华夏正宗的/ 道0统思想, 而时下流行的骈 文, 其辞藻的绮丽和艺术层面对仗的严格要求不足以 担负起宣传道统的职责。因此, 韩愈首先从文章形式 的改革入手, 要求废除骈文, 恢复先秦、两汉之古文。 在韩愈的大力倡导实践下, 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伴随 韩愈的离世, 古文运动旋即式微。而与之形成对比的 是, 有唐一代, 韩愈故后, 佛教依然畅行不衰, 骈文依然 风行于世, 人们信手拈出的依然是读之琅琅上口、阅之 绚烂多姿的骈体文章。韩愈的古文运动, / 一时颇有声 势, 但未能取得代替骈文的优势。整个中晚唐时代, 骈 文仍占主导地位0 » , / 晚唐五代, 骈文仍然盛行, 古文不 振0¼。不仅如此, 从实际创作情况看, / 唐代中后期的 文章代表乃是擅长骈文的白居易、元稹而非韩愈0 ½ 。 清人姜宸英甚至认为, 韩愈之后, / 其徒从之者亦寡。
刻本。
r 文学艺术论评
美, / 争一韵之奇, 竞一句之巧0, / 连篇累牍, 不出月露之 形; 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0 ¹ 。骈文的形式美感为其 他任何文体所不能取代。
骈文这种便于逞才使气的优势, 同时也给创作带 来了不便。而由于梁陈宫体诗的崛起, 对普通的骈文 创作造成巨大冲击, 骈文开始脱离比兴寄托的主旨而 只追求艺术形式的典雅华美。骈文的发展改变了传统
2007 年 7 月 第 39 卷 7 月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 nt hly
Jul. , 2007 Vol. 39 No. 7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
朱丽霞
(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433)
[ 摘 要 ] 韩愈的古文改革, 乃是一场对儒家精神进行重新建构的文
值转换的优势, 而在整个唐代长盛不衰。但从长远看, 古文运动虽然
/ 失败0, 但这种对骈文的文体霸权地位挑战的努力却始终存在。唐以
后的中国散文史, 即转化为古文与骈文此消彼长的历史。
[ 关 键 词 ] 古文 骈文 时代思潮 文体
[ 作者简介] 朱丽霞( 1966 ) ) , 女, 山东省淄博市人, 文学博士,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从
历五代之乱, 几没不传0 ¾。韩愈的古文运动经历五代 之乱几乎爝火熄灭, 骈文依然是/ 唐代最发达0 ¿ 的文 体。既然韩愈的复古精神乃华夏正统, 攘夷又是最强大 的哲学和理论依托, 那么, 究竟是什么因由导致这一伟大 行动的失败? 而从另一方面考虑: 是什么原因使得骈文 历经责难而生命不息? 几经波折而终于不倒?
则因势单力孤而走向式微。骈散不仅并存, 而且可以 互补, 于是许多古文家开始将古文的笔法引入骈文的 写作中, 使骈文的散化倾向进一步得到加强。韩愈自 己的古文也未能摆脱骈文的艺术影响, 即使与韩愈同 倡古文的柳宗元也/ 以古文之笔, 而炉鞲于对仗声偶 间0, / 使骈体古文, 合为一家0º 。因此, 韩愈一方面大 力抨击骈文的/ 绮丽浮艳, 华而不实0; 一方面又情不自 禁地大量创作情文并致的骈文。较之于古文, 韩愈骈 文更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流露了其/ 明知故犯0的 矛盾。晚唐, 由于古文载道不合都市繁荣的文化精神 之需, 时代需要/ 缘情0, 而布道的古文显然不合时宜,
» ¼½ 王运熙: 5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6, 河南, 载5南阳师范 学院学报6, 2004( 1) 。
¾ 姜宸英:5唐贤三味集序6, 见王士祯5唐贤三味集6 , 清渊古斋石印 本。
¿ 徐培均:5中华爱国文学史6, 第 126 页,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103 #
学术月刊 2007 # 7
就我的研究来看, 上述结论并没有抓住根本和 要害, 古文改革失败的本质原因在于骈文文体的无 可替代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以至于成为几乎所有文 化人都不能脱离的一种文化生活。其影响之大, 即 使韩愈本身亦不能完全脱离, 他自己的许多创作也 是精美并至的骈文, 至少是骈散结合之作。这种自 相矛盾的文化现象, 也许能见证骈文和古文之间的 诸多微妙之处。
走向, 而专意于/ 淫靡0的描写。不仅如此, 用典剧增, 导致晦涩、雕琢之风畅行。一方面是语言华美、风格纤
细、技巧高超, 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功能的/ 衰颓0, 骈文 开始受到责难, 隋朝李谔建议公私文翰, 并宜实录, 要 求取消公文中的修饰雕琢。但事实上, 骈文在日常生 活中仍然畅行不衰, 仍然是公文中的固有程式。初唐、 盛唐时期, 主流文体仍是骈文, 唐初官修各史, 论赞俱 用骈体, 初唐四杰即以骈文知名。同时, 从初唐陈子昂 开始, 一批有识之士公然挑战骈文, 倡导古文。要求文 道不仅统一, 宣传儒学, 而且要求/ 文0要发挥救世劝俗 之功能。因此, 初期的反对骈文者强调文章复古, 主要 是要求文章内容的充实雅正, 他们并不反对骈文文体, 而且他们的主要创作也是骈体, 如倡导古文的李华, 其 5吊古战场文6即是一篇声情并茂、激动人心的骈文。 然而, 孤鹤一鸣, 陈子昂的呐喊并未得到及时回应。直 到中唐韩愈的出现, 才发出了遥远的和声。与韩愈同 时的骈文大家陆贽鉴于韩愈排击骈文的宏阔声势, 从 文体形式到思想内容对骈文作了极大改革: 将散文的 句法引入到骈体之中, 使骈文成为一种不用典、不征事 而平易自然、驱使自如的文体, 有行云流水之致, 而无 堆砌板滞之疵, 又摆脱了绮罗香泽之态, 极大地提升了 骈文的表现功能。陆贽之前, 骈文多吟咏哀思, 摇荡性 灵; 陆贽之后, 骈体既可描摹风景, 可畅怀写情, 而且可 以议论说理, 情文并茂, 华实相扶。可以说, 至此, 骈文 已经完全具备了古文的表现功能。而韩愈的古文改革
韩愈反对六朝已达巅峰的骈文, 其5寄李翱书6有 引其友人裴度所言, / 观弟( 李翱) 近日制作, 大旨常以 时世之文, 多偶对俪句, 属缀风云, 羁束声韵, 为文之病 甚矣, 故以雄词远致, 一以矫之, 则是以文学为意也。 且文者, 圣人假之以达其心, 达则已, 理穷则已, 非故高 之、下之、详之、略之也0。李翱为韩愈门生, 在其师极 力反对骈文之时, 他却大力创作骈文, 以至于韩愈友人
化运动。但唐朝总体的时代文化和政治精神对这一思潮持消极态度,
在唐人心目中, 骈文已转化为一种时代文化的心理, 具有极大的广泛性
和稳定性。国家公文、科举取士, 皆以骈文为本。凡此种种, 皆使古文
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实上, 经由六朝的全面振兴和初盛唐的进一
步发展, 骈文已充分显示出其作为一种文体不断充实发展、及时进行价
中国文章, 自先秦时起, 即以奇句单行的散体文为 主, 到汉代, 由于辞赋风靡, 散体文为了自身的/ 生存0 和自己的文体地位, 不得不与时俱进, 改变自己的风 格。因而, 汉代的散体文吸收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而 开始讲究对偶, 骈文规模初具。两晋, 骈文正式成体, 以陆机成就最高, 他许多骈文都精彩富艳, 对仗工整。 不少篇章成为经典, 为后世学人反复模仿。旨在推扬 骈文的萧统5文选6即以陆机的选文为最多。南朝, 琅 琅上口的骈文取代了枯燥乏味的玄言诗, 骈文地位得 到进一步提升, 形式上也逐渐制定了许多创作规则, 如 / 绮 纷披, 宫徵靡曼0句的字数必须是骈四俪六, / 四 字密而不促, 六字格而非缓0, 要求平仄配合, 而用典、 比喻、夸饰、物色等也有严格要求。除四六对仗、韵律 流畅、辞藻华美的审美感受外, 骈文严格要求用典。典 故并非骈文才用, 散文、诗歌的运作中适当用典能增加 美感和可读性, 但用典并非散文和诗歌的必然要求, 而 骈文则几乎非用不可, 而且以多取胜, 以巧擅长。公文 中的大量用典, 从作者方面讲, 其钩贯经史、熔铸古今、 闳丽渊雅, 既可显示作者学识渊博, 亦可使文章风格典 雅、词句精工, 增强艺术感染力, 同时还可以使文章语 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不致因言语过于急切而触怒皇 帝。由此, 最大程度地发挥/ 达意明事0的文体功用。 而从读者方面讲, 情境贴切的典故, 能够激发内心的共 鸣, 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典故还可以引发更多的联 想, 而这正是古文所不具备的特质。徐陵、庾信作为时 代骈文高手, 其为数众多的经典篇目, 辞意委婉、造语 精妙、动人至深, 书表制诰、朋友间的书信均多用骈体, 出现了一批隽永的山水小简。即使学术著作, 亦并用 骈体。南朝后期, 骈体的应用范围不仅/ 庙廷之上, 敷 陈圣德, 典丽博大, 有厚德载物之致, 则此体为宜0¾, 而 且扩大到历史论文和哲学论辩之中, 更专注于辞藻之
一
韩愈古文改革的失败固然有政治、经济、哲学、文 化等种种原因, 如政治上, 李唐王朝本身即属/ 夷狄0身
¹ 陈寅恪:5金明馆丛稿初编 # 论韩愈6 , 第 329 页, 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1。
º 韩愈: 5韩昌黎先生 集 # 谏迎佛骨 表, 上海, 中华书 局, 民 国 9 年 ( 1920 年) 铅印本。
# 104 #
裴度也深表不满, 故对李翱提出严厉批评。但我们却 也看出, 韩愈排斥骈文的行动有颇多自相矛盾之处: 一 方面, 倡导古文, 但他自己却未为表率, 他无意识地利 用骈文形式反对骈文, 而且其几乎所有的应用文都是 骈文。韩愈反佛的上疏, 也多为骈体。这就说明, 在韩 愈的时代, 骈文始终是主流文体。
份, 皇帝崇佛, 对于韩愈的排佛, 帝王本身即持消极态 度, 这是韩愈古文改革失败的直接政治因素。哲学方 面, 佛教信徒的众多, 尤其是许多高级政府官员的信佛 成为排佛的主要障碍。上述两条乃韩愈古文改革失败 的外部因素, 而在学术史研究中, 更多的笔墨集中于对 韩愈自身方面原因的探讨,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 一, 即许多学者所认为的/ 学力不至0。韩愈倡导词必 己出, 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 其文章化为儒学的布道工 具而缺少文采, 难以流通, 这直接影响到其古文的传播 和接受。这固然可为一说, 但/ 学力不至0要成为古文 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却是有些勉为其难的。其二, 韩 愈倡导/ 文以载道0之/ 道0乃是孔子的/ 仁义道德0, 极力 提倡一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 并试图以此挽救已经变 化离散了的世道人心和失堕的政治权威及其思想秩 序, 这显然是/ 软弱无力, 又迂腐不实的0¹ 行为。因为 韩愈所宣扬的/ 道0已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的受众群 体, / 道0的超现实性又扼制了古文的传播价值和受众 数量, 因而清末学者夏曾佑将韩愈古文喻为/ 俳优0 º 。 其三, 韩愈/ 独高遂古, 以二帝三王为根本, 以六根四教 为宗师0» 。韩愈所作古文, 旨在明道, 他认为, 宣扬道 德, 是自己的神圣天职。由于过分强调文章/ 载道0的 道德功能而导致文章/ 空言义理0¼, 情感枯涩。由此, 他的古文正如其人, 保持了清醒的理性, 却忽略了文学 之所以为/ 文0的抒情和社会公用性。所以, 韩愈古文 / 不足以振奋人心0½ , 由此古文改革必遭失败。上述情 况说明, 学界在努力探求古文改革失败的种种原因。 固然, 每一说皆可自圆。关于此, 诸本文学史和专门文 体史已多有论述, 于此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