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苗圃生产与管理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苗圃生产与管理的一般要求、生产计划、生产过程、苗木出圃、管理要求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规模化苗圃的生产与管理,其它类型苗圃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略3术语和定义略4一般要求4.1应制定和实施生产管理制度。
4.2应通过制定生产作业计划,对育苗材料的真实性及来源、苗木生产管护过程、苗木起运及保存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
4.3应建立繁殖材料供应、生产过程、客户及需求、苗木库存、订单处理、苗木质量追溯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信息管理档案。
4.4应完善智能化控制系统,促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实现高质量苗木的一致性。
5生产计划5.1制定原则以生产高质量苗木为宗旨,结合市场需求及自身技术条件,协调各部门、生产环节等因素,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5.2生产计划编制5. 2.1长期规划5. 2.1.1规划期限5年及以上,制定总目标,获取所需资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树种或品种、生产苗木数量、土地利用规划、生产设施、机械设备、生产和销售管理系统类型、员工培训等。
5.2. 1.2长期规划应包括生产指标、人力资源指标、技术指标。
一生产指标包括树种或品种的在圃量、入圃量、繁殖量、出圃量,出圃苗木规格,培育周期,休闲地比例等。
—人力资源指标包括职工总数、技术人员数、管理人员数等。
一技术指标包括机械化作业比例、智能化程度、品种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
5.2.1.3在制定长期规划时应填报生产计划表、人力资源规划表、技术规划表,见附录Ao5.2.2中期计划5.2.2.1规划期限3〜4年,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苗圃生产作业时间、投入劳动力数量、苗木繁殖与生产、水肥管理方案、病虫害防治、生产作业的协调、控制系统与信息管理等。
5.2.2.2中期计划应包括生产指标、人力资源指标、技术指标、物资指标。
—生产指标包括苗木市场需求预测数量、育苗树种(品种)数、苗木繁殖量、苗木在圃量、苗木出圃量、苗木培育周期、繁殖苗成品率、休闲地比例等。
——人力资源指标包括职工总数、技术人员数、管理人员数、生产效率等。
——技术指标包括机械化作业区与数量、新品种研发与推广规模、智能化管理覆盖度等。
——物资指标包括物资需求量、物资储备量、物资供应量、单位苗木物质消耗额等。
5. 2.2.3制订中期计划应填报苗木需求预测表、苗木生产计划安排表、苗木生产进度计划表、生产资料使用计划表,见附录B。
6. 2.3短期计划5.2.3.1规划期限1〜2年,以配置生产设施、材料和劳动力,制定作业计划为目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苗木品种、作业数量、作业顺序、生产地点、作业时间安排、生产资料供应、劳动力安排、机械使用与维修、智能化管理等。
6.2.3.2短期计划应包括生产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物资指标、技术指标、成本指标。
一生产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苗木品种数、苗木繁殖量、苗木在圃量、苗木出圃量、休闲地比例、总产值、净产值、苗木移植成活率、苗木嫁接成功率、苗木生长量、苗木培育周期、合格苗比例、繁殖苗成品率、保养苗保存率、废苗率、设备利用率等。
—人力资源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职工总数、生产工人数、技术人员数、管理人员数、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定额完成率等。
—物资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物资需求量、物资储备量、物资供应量、单位苗木物质消耗额、物料利用率、物资重复利用率等。
一技术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新品种供给率、新品种推广试验数量与占圃面积比率、机械使用种类与数量等。
——成本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费用总额、苗圃经营管理费、部门管理费、苗木生产总成本、苗以腐熟厩肥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肥为主,在苗木出圃后至重新育苗前施入土壤中,用量9(⅛3∕hm2,充分旋耕。
或将不超过45000kg∕hm2的废苗残枝、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残体粉碎后,在耕地前直接撒施于土壤表面,也可将植物残体粉碎后与一定的磷酸二铉或尿素等氮肥泡制成堆肥,在旋耕时施入土壤耕作层中。
6. 1.5土壤保墙育苗地行间空地宜采用园林残枝粉碎物、土工布等透气性材料覆盖。
6.2苗木培育6.2.1培育要求6. 2.1.1苗木培育宜品种化和良种化,且品种宜尽量丰富。
6.2. 1.2繁殖材料来源应清楚。
6.2.1.3规模化繁殖的植物材料应具有稳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成熟的培育方法和明确的适用条件。
6.2.2大田育苗6.2.2.1应结合中、长期计划开展播种苗培育和插条育苗,育苗相关技术按照DB/T476执行。
种子处理、插条育苗种条截制、整地、播种、杆插及管护作业宜采用机械作业,机械类型见附录D。
6.2.2.2城镇绿化用造景树及珍稀树种育苗可通过嫁接繁殖。
嫁接繁育品种应种源清楚,随植物信息记入技术档案。
嫁接育苗培育相关技术按照DB11/T476执行。
6.2.3控根育苗6. 2.3.1控根育苗参照容器育苗方法,相关技术按照1Y/TIOoO执行,此外,还应包括以下技术内容。
——小苗控根培育出圃前育苗超过2年,应移栽在露地继续培育1个生长季以上,待出圃前3〜6个月时重新移栽到控根容器中培育后方可出圃。
一控根容器规格根据培育树种及培育时间确定:培育高度在50Cm以下、地径在0.5C1n以下的苗木宜选择直径4.5cm,高度IOcm的容器;培育高度50CiT1〜IoOCm、地径0.5Cm〜Icm的苗木宜选择直径14Cin〜15cm,高度18cm的容器;培育高度在IOOCm以上、地径在Icm以上的苗木,宜选择直径为20cm,高度为20cm的容器。
培育多年生大苗,宜使用专用控根容器。
——在同一控根容器中培育大规格的苗木达3年时应倒换容器1次。
——应采取物理和化学等控根措施进行辅助修根。
6.2.3.2在温室条件下控根育苗,苗木出圃前应在地面平整、设有喷灌和遮阳设备的炼苗场进行10〜20天的炼苗,采用降低温度、控制水分、少施氮肥、增施磷和钾肥等措施,使苗木逐步适应栽植地条件。
6.2.4移植培育6.2.4.1小苗移植小苗移植包括以下技术内容。
——小苗出圃前应经过移植培育,就地连续培育年限不应超过3年。
——小苗移植的株行距根据树种、培育年限及使用机械确定。
——移植育苗地准备、移栽定植及养护管理宜采用机械作业。
6. 2.4.2大苗移植7. 2.4.2.1大苗培育应科学规划移栽种植作业区,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一统一区划作业区,种植行距不低于4m。
一同类定单的苗木和具有相似特性的树种可种植在同一区域内;具有相同树形和需要修剪成相同树形的树种种植在相邻区域内。
同一树种连续种植不超过8行,隔离区域宽度不低于苗高的3倍。
一在相同区域内种植的不同树种不应有相同的病虫害风险或互为寄主,不应具有生态上的竞争关系。
——可采用行间或株间乔灌或高矮搭配的种植模式。
——大苗应不超过3年移栽一次,每隔5年进行轮作休闲,每次移栽种植应不重茬。
——苗木株间应无杂草;苗行间土地不宜裸露,可套种耐荫灌木、地被植物或草。
6. 2.4.2.2移栽前对土地进行整理,清理杂灌及残茬,平整地面,施有机肥,旋耕破碎土块并均匀撒施基肥。
7. 2.4.2.3应立足于培育全冠苗,对苗木进行必要的修根、修枝处理后挖穴种植。
修剪与定植的技术与方法按照DB11/T212执行。
8.3苗木整形管理9. 3.1绑杆6.3.1.1具有中央领导干或计划培养中央领导干的乔木树种苗木定植后,可绑杆辅助形成直立主干。
苗木应从1年生定植开始立杆。
绑杆可选高4m〜5m、粗3cm~4cm通直的竹竿;扎带应选弹性好的材料。
6.3.1.2立杆位置宜选择在苗木西南侧,紧贴苗干,埋深不小于50cm;绑扎位置距地面50Cin为第一道,根据苗木生长速度及高度可每隔50Cn1〜IOOCn1绑扎一道,直至顶梢处,并随着苗木生长增加绑扎位置。
6.3.1.3在有动物啃食或机械刮蹭的地方定植苗木,应选择带网眼的金属护套或PVC材料防护苗木主干。
防护网套应有侧方开口,开口朝向绑杆。
6.3.1.4树干高大的苗木,可借助机械完成上部绑扎。
6.3.2修剪6.3.2.1应依据树种特性及苗木需求采取不同的修剪方式。
6.3.2.2培育全冠苗,每年应在休眠期和生长季进行2次修剪。
可采用疏枝加短截方法,短截去掉当年生枝条长度的1/2,侧枝粗度生长超过主干粗度1/2时,及时修剪去除。
6.3.2.3休眠期修剪以调整树形分枝结构为主,应控制各层枝条分生方向和生长势,保持侧枝合理分布。
同一层枝条顶端高度应相同,下层侧枝粗度大于上层侧枝粗度。
6.3.2.4生长季应控制侧枝生长密度及生长量,及时修剪枯死枝、重叠枝、徒长枝、竞争枝、交叉枝、病虫枝和伤残枝。
6.3.2.5可借助机械在苗行间移动和升降完成修剪操作。
6.4水肥管理6.4.1节水灌溉6.4.1.1应根据苗木需求、土壤墙情而定,实行科学灌溉。
应制定节水灌溉制度,建立水循环系统。
回收的雨水以及灌溉多余水,宜经沉淀和过滤后循环利用。
节水设施建设及灌溉方式按照DB11/T1499执行。
6.4.1.2新移植苗木应保持充足的灌溉用水,及时灌溉。
6.4.1.3苗木生长季应根据端情适时适量灌溉,灌溉时应一次浇透。
6.4.1.4初春和冬季应灌解冻水和冬冻水。
6.4.2测土追肥6.4.2.1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分阶段补充营养。
6.4.2.2应根据苗木种类和规格采用配方施肥方案。
6.4.3智能化管理6.4.3.1应具备智能化的苗圃苗木信息管理系统和灌溉系统,结合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
6.4.3.2在苗圃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小型智能气象站,并将风力、气温、光照强度、蒸发量、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实时传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6.4.3.3在种植区内每个树种选择有代表性的育苗地块,设置土壤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PH值等指标,并通过建立原位土壤溶液抽提样点,定期取样检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状态,输入苗圃信息管理分析系统。
6.4.3.4苗圃施肥应结合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应根据苗圃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的数据在智能灌溉系统中设置施肥、灌溉参数,并依据累计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系统各项参数。
6.5有害生物防控6.5.1应调查苗圃地有害生物情况,根据气候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测预报。
有害生物防治原则及方法按照DB11/T476执行。
6.5.2做好对外来植物材料的引种隔离,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检疫程序。
6.5.3应采用生物和物理措施防治有害生物。
采用化学防治时,应及时收回农药包装瓶(袋)等废弃物集中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做好农药出入库登记,防止外流、丢失。
6.6松土除草与裸露地处理6.6.1育苗地应及时除草松土,保持土壤疏松。
松土应做到表面无土块,深度3cm〜5cm,近苗处浅、远苗处深,春秋浅、夏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