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突发的应急预案一、预备目标为了项目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在高原上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实现“安全上场,健康下场”的目标,制定了以下紧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该计划适用于×××项目工程项目指挥部。
三、突发高原病变应急组织1.组织机构及职责(1)项目指挥部将成立高原病突发应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2)应急领导小组联系表:(3)组织抢险队伍抢救人员共3人,由抢救队队长组装负责。
(4)准备抢救所需的设备和物资提前准备好一辆抢救专用汽车。
(5)紧急救援措施紧急指挥:现场负责人要派遣工作人员到关键路口等待救急人员和车辆的到来。
人员救护:项目指挥部应急办公室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主管领导,并派遣救护车赶往现场。
必须迅速将病人送往医院,并在其安全脱离危险后,方可进行其他相关工作。
四、突发高原病基本常识1.什么是高海拔?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海拔1500—3500米被认为是高海拔地区,在这个范围内,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而海拔3500—5500米则属于超高海拔地区,个体的适应能力决定了是否可以适应。
2.什么是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指的是身体到达一定海拔后,由于海拔带来的气压差异、缺氧、干燥等因素,产生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海拔反应不太明显,只有个别人在3000米以上才会出现症状。
高原反应通常在抵达高海拔地区后的6—12小时内发生,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在1—3天内出现。
症状持续3—7天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需要长达2周以上才能恢复。
高原反应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气短、干咳、头痛、头晕、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嗜睡、失眠、微烧等。
一些人会因为缺氧导致嘴唇和指甲发紫,由于空气干燥导致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出血等;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思维迟缓、情绪不稳定、幻觉、周围感知失常等症状。
某些人可能出现水肿、休克、抽搐等严重状况。
高原反应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的人只会有几个症状,而有的人则更多;有的人对缺氧非常敏感,有的人则轻微,甚至几乎没有反应。
3.哪些人不适合上高海拔地区?一般情况下,那些患有心脏、肺、脑、肝、肾等疾病,贫血、高血压、视网膜疾病或者孕妇,都不适合进入高海拔地区。
患有呼吸道感染并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摄氏度或者虽然低于38摄氏度但有明显呼吸道和全身症状的人就应该暂时避免前往高海拔地区。
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综合免疫力较差,对于高海拔的低氧环境更加敏感,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患上高原病,并且症状更为严重和持久。
基于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避免带10岁以下儿童到高海拔地区,较为安全的年龄是十几岁,一般在14岁左右。
年龄较大且身体较差的老年人也不适合去高海拔地区。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相对衰退,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都减弱了,所以容易感冒或者肠胃不适,更容易患高原病。
五、高海拔环境下的注意事项1.良好心态的保持对于减轻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过于紧张。
如果过于紧张,无谓忧虑、过度思考,稍有不适就慌乱,以不利用于身体适应。
许多高原反应症状往往与心理有关。
2.充足饮水在高海拔地区,保持充足的饮水非常重要。
许多人在高原地区对饮水不太重视,这对于保持健康、克服高原反应有害。
到达高海拔后,身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新红细胞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满足身体氧气需求,这些新红细胞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
同时,由于空气干燥稀薄,呼吸加快速度,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加快,加剧了血液黏稠度增加。
在缺氧的条件下,人体呼吸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量,造成体内碱性增加,产生“碱中毒”的现象。
碱中毒会影响体内离子平衡,使得体液在身体组织中聚集,而造成水肿等问题,也进一步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液过于黏稠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氧气输送效率低下,各个器官因缺氧而出现各种反应,例如脑缺氧会引起头痛、头晕、嗜睡,消化系统缺氧会导致消化困难、食欲下降,肌肉缺氧导致活动迟缓、乏力,肢体周围微循环减慢容易发生冻疮,心肺负担很重,等等。
这些不仅会降低身体机能,增加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还使得恢复更加困难。
因此,在高海拔地区要充分饮水,每天至少喝4-5升水,并注意补充电解质平衡。
正常的尿量、尿液颜色深度轻薄为衡量饮水量的指标。
在高原度过的一天里,每个人至少应该喝下4-5升水,此外还可以酌情添加一些糖(果糖、葡萄糖、蔗糖、蜂蜜等),以快速补充能量、增添口感的方式。
此外,在水中加入一些Na、K、Ca、Mg离子有助于改善体液离子平衡;加入维生素泡腾片,能够补充维生素,并减轻“碱中毒”现象;加入西洋参切片,可以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加入板蓝根冲剂,可以增强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注意防寒保暖高原的天气特点是气温低,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5—6摄氏度;早晚温差大,有些地方早晚温差甚至可达15—20摄氏度,而且天气变化快,刚刚还阳光明媚,一会儿可能就会刮大风、雷雨或下冰雹。
因此,在高原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感冒。
要带足够的防寒服饰,并及时穿脱,根据体感调节服装。
在平原上,如果感到冷就再加一件衣服,而在高原上则应根据自己的感觉,穿衣以不感到热为准。
如果一直等到感到冷才补加衣物,那已经意味着寒冷已经侵入并影响了身体,不利于适应高原。
4.合理膳食在高原地区,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相对减弱,各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降低。
在高原消耗的能量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大增加。
据研究,人在高原地区5天的能量消耗比平原地区高出3%—5%,维生素的消耗量在缺氧状态下是平常的2-5倍。
因此,在高原地区的膳食安排上,不仅要考虑消化系统的负担,还要注意改善营养结构。
应该增加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比例(至少60%),提高摄入各种维生素,以快速提供能量,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过量的脂肪和动物蛋白会对消化系统产生负担,而且还会加重高原反应。
不宜吃饱,最好保持七分饱的状态。
如果在中间觉得饿了,可以适当吃些小零食。
在高原地区应严格限制或禁止饮酒。
酒精会增加心脏和肝脏负担,并且会消耗大量的水分,使高原反应加重或延长。
尽量停止吸烟,因为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有很高的亲和力。
大量吸烟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氧气交换,增加高原反应的发生。
5.适当运动对于初入高原的人来说,最好的适应方式不是暴力运动或是一动不动地躺着,而是保持适量运动,主动自我调整。
初到高原时,运动节奏、幅度、频率和运动量必须严格控制,要轻松活动,特别是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更需要注意。
类似登山运动员的动作会看起来像是慢动作,因为这样可以帮助缓解高原反应症状。
在高原地区,应学会和运用腹式呼吸,腹部呼吸效果要远好于胸呼吸。
6.晚睡和通风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难过,睡觉变得不舒服。
原因在于夜晚的气压较低,同时光合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低,一旦人进入睡眠,呼吸由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慢慢降低,导致缺氧,影响睡眠质量。
应该理智处理自己从前用于休息的时间,在一切仍符合钟点的情况下,相对推迟一小时左右再上床睡。
要确保房间通风良好,房间可适当开窗通风。
高原空气已经很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更容易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7.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措施除了日常服用的级可能急需要的肌苷和维生素等补品,作为非专业人士,不建议在高原乱用药物。
通过不正确的用药也可能掩盖或影响人体正常的适应以及康复过程。
一旦感到自己生病了,应该立即向领导或有经验的人告知,倾听他们的意见,并进一步调整与适应;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请尽快就医。
切勿逞强或隐瞒。
同胞护同胞,在聚会和之行有一个目的,并且及早揭示一个人身体的异常时,应当立即告知同伴,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六、高海拔紧急情况的处理1.高原与平原不同,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和粗心,都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务必高度注意,不能仅以平原的标准衡量高原的健康状况。
2.在高原,高山脑水肿和肺水肿是最危险的事件,这两种高山病会迅速发病,死亡率较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在处理这些紧急情况时,重点在于“预防、观察、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快速撤离”。
3.要及早识别高山脑水肿和肺水肿的症状,并立即采取行动:高山肺水肿通常在急速上升至海拔2500米后的24-96小时内发生。
其重要诱因包括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而引发呼吸道感染,肺部积水。
液体阻碍了有效的氧气交换,血液含氧量降低,从而引起全身组织缺氧,严重时因大脑缺氧导致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主要症状:运动能力下降、疲倦乏力、静止休息仍感到呼吸困难、头痛、胸闷、心慌、干咳;病情加重后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口唇、脸色青紫、胸痛、难卧、持续咳嗽,咯出白色或淡黄色而后是粉红色的泡沫痰,甚至听到湿性啰音。
抢救办法是送医院。
高原脑水肿多发生速度较急,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此病病因出在因主要由于缺氧导致脑血流量变化、颅内压升高,而脑容积增加,导致脑组织受压迫,脑形状和机能发生了不应该出现的变化,导致相关神经的完善妨碍,病情忧端等。
不同的症状阶段:难以区分清晨的神情南昧,讹诈联当观思想、昏杂,行为方向空间统运龟苦。
少歌发展将出现剧烈头痛、汹涌呕吐,慢性外加龇猛接院昏述基打冷料,坐原国简该车。
拟税定获得昏节日经、明跳版其他活智联为振积。
有异常密集者可能发动局部态出血,病亡之虑。
针对疑似或确诊高山脑水肿、肺水肿的患者,立即送医院。
在无法在医疗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作为非专业人士处理这两种高山病的方式是一样的:立即提供高流量氧气供氧,并口服呋塞米药片(情况严重者应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最快的速度下山撤离。
对于高山脑水肿患者,同时可用冷敷来降低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