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指美洲以南的地区,主要殖民者为西班牙和葡萄牙。
2.背景: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为印度土兵,杰出代表为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遗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背景: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1861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欧洲和美国经历了一场工业革命的新浪潮,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主要内容:1.技术革新:电力、石油、钢铁、化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生产方式变革:机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大规模生产等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3.资本主义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大企业的崛起和国际垄断的出现。
三、意义:1.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2.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竞争。
3.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局限性:1.加剧了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2.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2、达尔文(英国):①地位: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提出了进化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爱因斯坦(德国/美国):①地位: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提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经典观念。
二、文化运动:1、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理性、自由和平等。
2、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初期的一场文化运动,强调个性、感性和自然的美。
3、现代主义运动:20世纪初期的一场文化运动,追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
三、影响: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
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观念和价值的挑战,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④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2.过程: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列宁的领导下,于1917年10月25日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3.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三、列宁的思想和贡献1.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是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做出的重要贡献。
2.贡献:①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国家与革命”等理论;③开展了“新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四、十月革命的意义1.对俄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土地革命和和平,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对世界: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新的发展时期,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列宁认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时间是1917年11月6日,领导人是列宁,起义总指挥部在斯莫尔尼宫。
结果是取得了胜利,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权机关,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巴黎和会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目的是讨论战后安排。
由英、法、美三巨头操纵,签署了《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和其他战败国的一系列和约,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划德国疆界,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和约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3.华盛顿会议于1921年至1922年在华盛顿举行,与会国家有9个,操纵国是美、英、日。
会议的目的是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会议的结果是签署了《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然而,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苏联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以及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这一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苏联的工业化始于1926年,先后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这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然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导致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和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并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这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标志是新宪法的颁布。
它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而引发的。
甘地是这一运动的领导人。
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如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这一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抵制运动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以及在英国学校读书,这些都是被抵制的行为。
手工纺织也被提倡,以抵制英国商品。
此外,人们还拒绝纳税等。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①和平斗争: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②武装起义:1919年,埃及各大城市出现了和平示威游行和武装起义;③有条件的独立:1922年,埃及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的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背景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执行。
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3.主要内容①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②推行土地改革;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④发展教育等。
4.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十三、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1929—1933)1.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盲目化。
3.开始1929年美国。
4.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③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5.影响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和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2.特点新)国家干预经济。
3.主要措施(内容)①整顿警容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信用;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企业部门的活动;规定雇员又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和工时;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①1942年,盟军在北非战场反击,打败了德军。
②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向盟军投降。
③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打开西线第二战场。
④1945年5月,红军攻入柏林,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⑤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结果:①盟军胜利,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日本军国主义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