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实验采用恒定刺激法测量了手心的两点阈。
用最小变化法选定五个刺激,并用恒定刺激法随机呈现,各二十次,共一百次。
用直线内插法分析数据,结果发现,在本实验过程中,正好在刺激为8.4mm时,出现了50%的次数被试能分辨两点刺激。
两点阈为:8.73mm关键词:恒定刺激法两点阈直线内插法1导言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部书的发表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在其公布后不久,费希纳的朋友沃尔克曼就发表了其关于心理物理学的论文。
德尔柏夫则开始了对视觉的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颇有贡献。
威洛特(Vier- ordt,1868)在1868年对光成分的时间感觉进行研究,艾宾浩斯着手对较高级的心理过程“记忆”进行了测量。
比内继而将心理物理法应用于智力测量。
在经历了许多年的努力之后,心理物理学已经解决了它的核心问题: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制定达到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
感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官就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由于不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作用于不同的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因此物理刺激这个概念是不能确切地表示个体的心理感受的,这就需要引入阈限这个概念。
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感受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
肤觉两点阈是人皮肤的触觉空间感受性。
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阈的值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身体暴露部分,如手指和头面两点阈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大腿、小腿部分两点阈最大。
练习与疲劳因素可以影响两点阈的大小。
利用两点阈量规,我们不仅可以区分出刺激作用于皮肤的部位,而且还能辨认出相隔一定距离并同时受到刺激的两个点。
但是如果同时刺激非常邻近的两个皮肤点,我们感觉上会认为是一个点,而逐渐将两个点的距离加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又能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了。
两点阈就是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的最小距离。
心理物理法主要用于对阈限的测量。
阈限可以分为绝对阈限和相对(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在统计学上把绝对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50%的实验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个最小刺激。
同理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50%的实验次数不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恒定刺激法,又称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等,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去,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其特点是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本实验所进行的就是对两点阈的测量,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恒定刺激法。
2实验方法2.1被试xxxxxxxxxxx学院应用心理学在校本科生,年龄22岁。
2.2设备触觉计,遮眼罩2.3 实验程序首先开始实验准备,要求被试做在桌边,带上遮眼罩,伸出左手,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
主试用触觉计的两脚尖,落在被试的手心上,刺激时两脚尖必须垂直降落,并使两尖端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刺激时间保持2秒,每两次间至少相隔5秒钟.主试先在自己手心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的非测试区练习几次。
然后进入预备实验。
在正式实验最开始的时候告诉被试:“当我喊‘预备’后,你就注意自己的手心受到刺激后,明确感到皮肤上有两点时,立即报告‘两点’,如果感觉不到两个分开的点,或者感觉到一个变长了的椭圆的点,就报告说‘一点’。
要在手心受到刺激后马上报告,并且在整个实验中判断‘两点’的标准要保持前后一致”。
之后,主试先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定两点阈,↑↓系列各5次,找出被试不是100%地判断为两点,也不是100%判断为一点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选出5个间隔相等的刺激:其中最大刺激约为90%次为被判断为两点,最小刺激约为10%次被判断为两点。
然后按随机原则(用附录 B 中《随机表》或其他方法)排除一个呈现刺激的顺序。
最后进入正式实验。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
以随机原则,排除前面选出的5个刺激的呈现顺序表,5个刺激各测20次,共测100次。
按顺序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与预备试验中的相同,并将被试报告结果记录到表内,每测25次,休息2分钟3 实验结果3.1 被试对每个刺激报告为“二”的次数及其概率两点刺激的距离(mm ) 7 89 10 11 反应两点的 n 0 213 17 20 p 0 10%65% 85% 100% z表1: 00.10.20.30.40.50.60.70.80.916789101112S:两点距离(mm)P系列13.2 计算两点阈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数据的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且本实验的数据无较大波动,因此用计算法和作图法都可以,分别求出不同部位测量区的两点阈限值,并进行分析。
①根据直线内插法的公式计算两点阈:该公式法求两点阈: (x2-x1)(y-y1)x=x1+ y2-y1其中,y1是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稍小于50%的百分数,其相应的刺激为x1,y2是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稍大于50%的百分数,其相应的刺激为x2。
Y为所求的感觉到亮点的百分数,即50%,x是其相应的刺激值,即两点阈。
由表1可知:x1=8,y1=0.1,x2=9,y2=0.65,y=0.5经公式得,X=8+(9-8)(0.5-0.1)/(0.65-0.1)=8.73(mm)从而得出两点阈为8.73mm4分析讨论4.1 结果分析虽然本实验的数据表明两点阈限是8.73mm,但是纵观整个实验步骤,可以发现当刺激距离是8.4mm时,正确报告的百分率是50%。
8mm和9mm的时候,两者的正确报告的百分率分别是10%和65%,也是很接近50%的。
显然本实验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原因和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被试方面:(1)用极限法测量大致范围的时候次数不够,导致测量的大致范围偏大。
可以适当增加系列数量。
(2)本实验的每个刺激的测量次数不够,只有20次,如果改为200次,则本实验的测量结果会更精确。
(3)被试对两点的感觉不够明显,或者对于两点的后像比较严重,导致她很大一部分是在猜,应该给让被试在判断是否是两点的时候,标准要一样。
同时也要让被试多多调整自己的感觉。
(4)实验室中被试心态可能不够好,当主试两秒之后拿走两点阈量规的时候就无从判断了。
要努力让她可以专心去感觉,做实验。
主试方面:(1)实验中主试操作不熟练或操作不当。
实验要求主试在使用触觉计时,用触觉计的两脚沿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的测试区域,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
(2)在实验中呈现刺激的时间间隔过短,并且未进行足够的消除被试两点后像的操作。
4.2 讨论4.2.1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最小变化和恒定刺激法是心理物理法测定阈限的两种方法,其中最小变化法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刺激变化找到从一种心理反应变化到另外一种心理反应的那个感觉转折点。
容易产生四种误差: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行的,对误差要进行平衡。
恒定刺激法是先用最小变化法得到一个范围,再在这个范围内找到5——7个等间距的刺激,随即呈现,而且这些刺激是固定不变的,最后找到被试可以50%次感觉到的那个物理刺激量,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来求阈限。
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相对较少,不需要时刻调整刺激的强度。
同时它的刺激随机呈现,克服了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只是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容易猜测。
4.2.2刺激之间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如果两次刺激之间不相隔一定的时间,被试容易有后象,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是一点还是两点。
4.2.3 分不清两点时的感觉当刺激作用在皮肤上时,感觉是一点,但是仔细想想,觉得又像是两点,当刺激移除后,无法说清是一点还是两点。
还有就是感觉应该是一点,但是和前几次的一点的感觉相比较,这次的刺激强度要大,于是也就无法判断是不是一点,开始怀疑自已有了后象。
4.2.4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响度(1)用最小变化法粗略测定被试响度的两点阈:响度增强,减弱各5次(↑↓↓↑↓↑↑↓↓↑),在增强系列中,主试从被试听不到的声音开始每隔一定响度开始增强,让被试用手势反应能不能听到,直到被试能够听到为止。
在递减系列中相反。
(2)找出被试约90%次听到,约10%次听到的两个刺激值,分别作为最大刺激、最小刺激。
把两者之间的距离分为均等的四份,于是得到了5个间隔相等的刺激。
分别标号为1,2,3,4,5。
(3)将这5个刺激通过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呈现各20次,共100次;(4)每测试25分钟,让被试休息2分钟。
中间可以在没有呈现声音的条件下,让被试反应是不是能够听到,以试探是否有后象,如果有,就让他得到充分休息。
(5)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作S—P图,用内插法得到被试的响度的绝对阈限。
5结论用直线内插法分析数据,求出了两点阈为8.73mm。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了恒定刺激法测验两点阈,学习了直线插入法处理数据,但本次实验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误差的原因有疲劳效应、期望效应、两点后象、操作误差、联系误差、习惯误差。
6参考文献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