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噪声 隔声降噪理论与技术

工程噪声 隔声降噪理论与技术


本章首先介绍单层墙和双层墙的隔声理论与特性,然后介 绍隔声屏、隔声罩等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如果没有另外说 明,假定声场为完全扩散,构件面积足够大,可以忽略其 边界条件产生的效应。
本 讲 内 容
本 讲 内 容
7. 1 单层均质的隔声
7.1.1 声波垂直入射时的隔声量 7.1.2 声波无规入射时的隔声量 7.1.3 单层介质的隔声频率特性

b Ⅰ
pi pr
o
p2i p2r
c D
pt
x=D处: p e jk D p e jk D p 2iA 2 rA 3iA 或者:
p 2iA e jk 2 D p 2 rA e jk 2 D ( R2 / R1 ) p3iA
p2iA cos(t k 2 D ) p2 rA cos(t k 2 D) p3iA p2iA cos(t k 2 D ) p2 rA cos(t k 2 D ) ( R2 / R1 ) p3iA
0
It
Pt

平均隔声量:在工程应用中,通常把中心频率为125至
4000Hz的6个倍频程或100至3150Hz的16个1/3倍频程的隔 声量作算术平均。 插入损失(IL) :吸声、隔声结构设臵前后的声功率级的 差。 IL L L
W1 W2
本 讲 内 容
7.1.1 声波垂直入射时的隔声量(1)
2
2
2
(m m ) 低频时, 有coskD≈1,sinkD≈0, 有 1 2 R 10 lg 1 2 R1 空气层不起作用。 中频时,coskD≈1,sinkD≈kD, 有下式 2 2 共振时,隔声量最 R 10 lg 1 (m1 m2 )kD (m1 m2 ) 1 kD 2 m1m2 2 2R1 2 R1 2 R1 小,第二项为零。 其共振频率为: 0 c0 [ 0 (m1 m2 ) /(m1m2 D)]1/ 2 高频时, m R , m R ,有
2 2
R1 R1

4 cos2 k2 D R12 R21 sin 2 k2 D
2
4
相应的隔声量为:
1 2 R0 10 lg 10 lg[1 R12 R21 sin 2 k2 D] 4 1
透声系数说明介质层的隔声特性,透声系数越低隔声性 能越好。介质层的隔声量的大小与R1/R2、介质层的厚度 D及声波的波长有关。
式中,m=ρD为板的面密度,其单位为kg· -2。 m 固体媒质的隔声量公式又称为质量公式,公式表明隔声 量与墙体质量和声音频率有关。 对实际的隔板,均满足 2m 1 c 则有:
0 0
R0 20 lg
m 20 lg m 20 lg f 42.5 2 0c0
本 讲 内 容
本 讲 内 容
用构件将噪声源和接收者分开,使声能在传播途径中受到 阻挡,从而降低或消除噪声传递的措施,称为隔声。 这些措施包括设臵隔声墙、隔声罩、隔声幕和隔声屏障等。 如果措施得当,就能够降低噪声级20~50分贝。
影响隔声结构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隔声材料的 品种、密度、弹性和阻尼等因素;一般来讲,材料的面密度越大, 隔声量就越大,另外增加材料的阻尼可以有效地抑制结构共振和 吻合效应引起的隔声量的降低。其二是构件的几何尺寸以及安装 条件(包括密封状况)。其三是噪声源的频率特性、声场的分布及 声波的入射角度。对于给定隔声构件来讲,隔声量与声波频率密 切相关,一般来讲,低频时隔声性能较差,高频时隔声性能较好。 隔声降噪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噪声源的频谱特性设计适合于降低该 噪声源的隔声结构。
本 讲 内 容
7.1.1 声波垂直入射时的隔声量(4)
由于R2>>R1,∴ R21=0; 而D<<λi, ∴sink2D≈k2D和cosk2D≈1,所以有:
m 2 1 2 0c0
1
m 2 R0 10 lg 1 2 c 0 0
本 讲 内 容
如果一声波以一定角度θ投射到构件上时,若发生吻合效 应,则有:
b
sin
1)当入射波频率高于λb对应的频率时(λ<λb时),均有其 相应的吻合角度产生吻合效应; 2)当入射波频率低于λb对应的频率时(λ>λb时) ,即相应 的波长λ大于自由弯曲波长λb时,由于sinθ值不可能 大于1,便不会产生吻合效应。

r n

min
f (Ⅱ)区: f ,质量控制区 R
n

m 以(6dB/倍频程)上升,隔声作用。
f (Ⅲ)区: f c 吻合效应。质量效应与板的弯曲劲度效应相抵消,隔声 量下降。
本 讲 内 容
质量控制区是隔声研究的重要区域。在这一区域,构件面密 度越大,其惯性阻力也越大,也就不易振动,所以隔声量也 越大。通常把隔声量随质量增大而递增的规律,称为隔声的 “质量定律”。
cos sind
2 2 cos sind
0

2 2 2 0 c0 m ln 1 2 c m 0 0
无规入射隔声量
考虑
m 1 2 0 c0 ,引入R0
m 2 m Rr 20 lg 10 lg ln 1 2 c 2 0 c0 0 0
7.1.2 声波无规入射时的隔声量(1)
以θ角入射,利用边界条件可得,斜入射透声系数为

p3iA p1iA

2 0
2
m cos 2 1 2 c 0 0

1
透声系数为各向平均,有

cos si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
本 讲 内 容
7.2.1 双层均匀介质的隔声理论
按单层介质的原则,分析四个分界面,建立八个方程,进行求解。通 常为化简求解过程,也可假设介质层厚度足够地薄,所有质点速度均 相同,认为墙像活塞一样做整体振动。其隔声量如下:
j (m1 m2 ) cos kD R 10 lg 1 2 R1 (m1 m2 ) 1 m1m2 j 1 j sin kD 2 R1 2 R12
本 讲 内 容
7.1.3 单层介质的隔声频率特性(3)
临界频率fc:
2 c0 12 (1 2 ) fc 2D E
式中,D为隔声墙板的厚度,m;ρ为隔声墙板的密度,kgm-3;E为杨氏 模量,Nm-2; 为泊松比,约为0.3;c0为空气中的声速,344ms-1。
厚实构件,临界频率在低频段;薄柔构件,临界频率则出现在高频段。
,得
Rr R0 10 lg(0.23 R0 )
本 讲 内 容
7.1.2 声波无规入射时的隔声量(2)
从上式可知无规入射隔声量Rr与频率f的关系为每倍频程约增加5dB, 而垂直入射则为每倍频程增加6dB,表明无规入射时的隔声量随频率 增加的速率比正入射时的情况要慢些。 经验公式 Rr 18 lg(mf ) 44 R 18 lg m 8 当m 100 k g / m 2 单层隔声结构平均隔声量公式为 2
pA p e j (t k1x ) A cos(t k1 x) 0 c0 0 c0
统一表示如下
pn i / r pn i / r Ae j (t kn x ) pn i / r A cos(t k n x)
vn i / r vn i / r A e
j (t k1 x )

pn i / r A
n cn
e
j ( t k n x )

1
pn i / r A
n cn
cos(t k n x)
其中,n=1, 2, 3;并且 c c , k k , 令:R3 R1 1c1 0c0 , R2 2c2 c 。

玻璃 有机玻璃 胶合板
11000
2500 1150 580
密实混凝土
煤渣混凝土 石膏板
2300
1500 650
本 讲 内 容
7.1.3 单层介质的隔声频率特性(1)
单层均质板隔声特性曲线 按频率可分为三个区域, 即劲度和阻尼控制区(Ⅰ)、 质量控制(Ⅱ)、吻合效应和 质量控制延续区(Ⅲ)。 (Ⅰ)区:f f r 有 v K / f 则 R板 K , 劲度控制区; 以(6dB/倍频程)下降; f f f 有R R , 阻尼控 制区, R板与几何尺寸, 面密 度, 弯曲劲度, 外界条件有 关,一般建筑构件在几赫兹 至几十赫兹的范围内。
本 讲 内 容
7. 1 单层均质的隔声
声透射系数τ:材料透射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
的比值。 Wt
Wi
I t pt2 2 I i pi
隔声量R (或TL):入射声功率级与透射声功率级之差,
也称透射损失或传声损失,单位dB。同一隔声结构,不 同的频率具有不同的隔声量。 R 10 lg I i 20 lg Pi 10 lg 1
单层介质:厚度D,特性阻抗为 c ; 空气的特性阻抗为 c ; 声压为 p( x, t ) p e p cos(t k x) 质点速度为
0 0

a

b Ⅰ
pi pr
o
p2i p2r
c D
j ( t k1x )
A
A
1
pt
v( x, t ) v A e j (t k1x )
R 13 .5 lg m 13 当m 100 k g / 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