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卷面 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11.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C.真理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1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14.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15.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A.实现了自我否定B.发生了根本变化C.仍无任何变化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16.国家断本主的生是:()A.科学技展的必然物B.生高度社会化和本主基本矛盾尖化的果C.本主国家行生料全部国有化的果D.商品展的一般律17. 科学社会主世的志是:()A.《共党宣言》的表B.《本》的出版C.唯物史的形成D.私有制的消失18. 克思主政党是工人的先,它明确地指出了克思主政党的:()A.革命性和斗争性B.先性和革命性C.性和先性D.先性和科学性19.“通批判旧世界来新世界”是:()A.空想社会主未来社会的方法B.克思主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未来社会的方法20.“代替那存在着和立的旧社会的,将是一个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展的条件”。

是:()A.《共党宣言》中的一段B.《共主原理》中的一段C.《哥达批判》中的一段D.《本》中的一段二、多(每 1 分,共 20 分)1.作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克思主理体系的三个主要成部分是:()A.克思主政治学B.克思主政治学C.科学社会主D.克思主哲学2.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静者静,非不也” ,“静即含,不舍静” ,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和静止都是物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的特殊状,是不著的运C.静止是相的,运是的D.静止和运是相互包含的3.从人开始打制石器——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制造器——机器使用——子技的广泛运用——生物技的突破⋯⋯一程明:()A.践是客的物性活B.践是史性活D.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4.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5.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6.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为山九仞,功于一篑7.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10.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1.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12.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13.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14.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1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B.政治组织形式C.选举制度D.政党制度16.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17.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D.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18.微观规制的主要类型:()A.反托拉斯法B.公共事业规制C.知识产权规制D.社会经济规制19.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20.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辨析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4.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5.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0 分,共 30 分)1.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波格丹诺夫认为:“ 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

材料 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 ,称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

请回答:(1)材料 1 和材料 2 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2.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