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第六章2
二、编辑测验题目(中心环节)
(一)一般命题原则 (二)是非题命题原则
(三)多重选择题命题原则
三、题目分析(项目分析)
(一)预测——为项目分析提供可能性 鉴别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鉴别作用
(二)项目分析的方法
1、质的分析 对题目编辑中提出的一般原则,题目的内容、 形式,取材的确切性的分析。
2、量的分析
二、观察的实施策略
——实施观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
方位要正确 (一)位置选择的策略 距离要合适
要适当调整观察位置
(二)应用感官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
记录的方式有: 1、频率记录: 记录特定时间内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
2、等级记录:
根据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按照事先确定的等 级的划分和含义,记录其等级或在相应的等级处作 记号。
施测时间长短要合适 对于特殊问题要根据经验处理 适当选择个别或团体施测
2、施测结果的解释
先对所用测试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了解其 客观性,再按测验的常模解释。
第四节
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
一、制定测验编制的计划
(一)确定测验目的
1、确定测量的目标并将之转化为操作定义
2、确定测量的目的(评估、诊断或预测) (二)制定编题计划 (三)设计测验蓝图(周密计划)
(四)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全面观察:涉及范围广,易把握现象间关系 抽样观察:范围小,易深入,操作简便 (五)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定期观察:非连续性,次数有限 追踪观察:长期连续,次数较多
三、观察法的特点
(一(二)不足:
1、流于表面,不易深
通过题目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题目 难度、区分度以及被试对各种答案的反应情况。 1)难度分析 2)区分度(鉴别度)分析
3、区分度评价
区分度越接近“1.00”越好。 4、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难度越大或越小,区分度越差,难度为0.50 时,区分度最好。
四、合成测验
将优良的试题适当编排,合成为一套完 整的测验。
二、观察法的类型
(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用自身感官观察)简便但不精全
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观察)客观但较麻烦
(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介入被观察者活动)深入但不客观 非参与性:(不介入被观察者活动)客观但不深入
(三)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计划严密,易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后期 无结构:灵活机动,难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初期
第六章 观察法与测验法
主讲人:宋红
2012.10.28
内容要点: 1. 观察法概述 2. 观察法的类型 3. 观察法的设计和实施 4. 测验的编制与分析 重点难点: 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测验的编制与 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观察法概述 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 测验法的一般问题 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
入;
2、对观察者(理论水 平、观察能力、心理素质) 要求较高。
四、教师对观察法的应用
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制定 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应用场合:课堂、课外、家庭 应用对象:全体、小组、个别、重点学生
应用内容:学习、交往、思品活动
第二节
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
一、观察法的设计
(一)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1、研究问题的确定; 2、研究目的的确定; 3、确定研究对象。
(二)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表格的设计
即将问题分解成具体的观察项目和内容,并 据此设计成表格。
(三)理论与概念的准备
用理论指导观察,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 *理论不仅决定你看什么,也影响你如何 分析与评价你所看到的东西。
(四)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1、试探性观察
1)目的:
在于熟习场景和环境,熟悉学生生活,发现 值得观察的现象选取观察的角度,试探后面的观 察如何进行。
(三)量化处理与案例分析
1、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指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对经过 编码分类的资料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及 进行差异检验等。
2、案例剖析: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建立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指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登录资料,产生概念 比较资料和概念 发展理论性概念 理论性抽样 建构理论
3、行为核查记录: 研究者对观察对象的某些行为是否出现、 出现的时间、频率等进行核查后的记录。 4、现象描述记录:
对观察对象的行为用语言进行描绘叙述的记 录方式。
5、图形记录。
(四)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
(一)对记录的整理
一般步骤:
1)对资料的初步整理(修补资料); 2)对资料的再次整理(编码分类);
推论的客观性
(五)测验量表法应用的对象 类型 能力与成就 个性测验(较复杂)
(六)影响测量对象行为的无关因素 1、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 2、测试焦虑 3、练习与应付技巧 4、反应方式(反应的倾向) 5、反应心向
(七)测验的使用与解释 按施测手册要求施测
适当选择施测时间与地点
施测态度要和蔼有度
1、如何施测
即对测验信度与效度的考查,以保证测验的客观性。 (一)信度分析 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程度。
1、信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测验信度的分析以测验分数的变异理论为 基础,通过控制非系统变异(测量误差)来提 高信度。
2、信度系数的计算
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方法 1)再测信度 2)复本信度 3)分半信度 4)同质性信度 5)评分者信度
3、影响信度的因素
主试、被试、情境、内容与取样、时间方面等。
(二)效度分析
效度指测验的准确性,即测验能够测量所要 测量特性的程度。
内容效度
包括
构想效度 实证效度
思考题:
1. 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它的主要作用 是什么? 2. 理论的准备对于观察有什么影响? 3. 选择观察的位置要注意什么要求? 4. 观察过程中要反思哪些问题?为什么? 5. 对记录的初步整理的任务是什么? 目的是 什么?
*程序
第三节
测验法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测验法?
1、定义: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是教育、心理学中 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 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2、功能: 评估、诊断与预测。
二、测验与量表
(一)测验——对心理量进行测量的工具 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此程序里,受测 者对编制得交好的一组刺激作出反应,施测者可 藉此引起对受测者所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
2)特点:看得粗,范围广
2、观察取样
1)取样观察的特点:看得细、精、深,范围小 时间取样 场所取样 对象取样 事件取样
2)观察取样的种类
(五)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制定
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 的、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类型、观察的取 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 段和工具等。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概念 二、观察法的类型 三、观察法的特点 四、教师对观察法的运用
一、观察法的概念
(一)定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
他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 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的方法。
(二)包含的要素
1、观察的手段:视觉、听觉 2、观察的对象:教育活动中的人及其活动 3、观察对象的状态:自然状态
3)建立分析工具与框架(寻找分析单位并概念化);
4)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定性分析和实例剖析, 建立扎根理论。
(二)分类与编码
1、编码:
用分析的概念或者数字、符号对记录的文字 进行标注。 *常见的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及策略编码 2、分类:
将同一类编码的资料归拢在一起,装在文件夹 里或另附纸按类标注。
(一)试题项目的选择 并列直进式 (二)试题编排
混合螺旋式
(三)题目特性的复核及复本的编制
五、将测验标准化,正式测验的完成
(一)测验的标准化 即将影响测验的程序加以控制。
(二)标准化的内容
1、内容;
2、施测(指导语、时限、评分);
3、测验分数的组合;
4、常模(解释分数的依据)。
六、测验特征的鉴定(评估)
(二)量表
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 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行为特征。
*量表的量化水平有:名称、顺序量表、等 距量表、等比量表。
(三)测验与量表的关系 量表是测验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也可不用于测 验。 (四)测验的客观性 ——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标志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 包括 量化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