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详]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详]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总学时:120 理论学时:108 实践学时:12 学分:8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建立静力学平衡方程,解决杆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合理形式以及结构在外因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学习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为,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书中施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容。

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力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构件的力计算、静定结构的力计算、构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压杆的稳定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与刚度校核、土力学基础。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120学时。

课时数以课程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2 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土木工程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工程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应知道土木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能求解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
3)能进行平面体系几何分析以及结构静定性的判断4)能计算构件的力
5)能分析静定结构的力
6)能进行构件的应力计算与强度校核
7)能进行压杆的稳定计算
8)能进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与刚度校核
9)应知道土力学的基本概念
3 课程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案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案。

2、教案必须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案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要求,结合技能考证组织教学容。

要通过案例分析,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用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5、教案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程质量事故的认识。

教案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6、教案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

7、教案中案例要求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结构及构件受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是必修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熟悉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具备基本结构及构件的力学分析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案例,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调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结构构件的力学分析。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体现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职业素养和提高职业道德。

4.3教学评价建议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等模式,进行形成性考核。

2、关注评价的多元化: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如课堂提问、课堂联系、缺旷课等;平时作业占20%,主要考核学生上交、完成质量等;实验成绩占10%(实验教多时可适当提
高该比例),主要考核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等;期末考试占60%,通过考试形式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各项考核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3、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