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
(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
《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以悲壮的情感体验。

故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一)写作手法不同
高适诗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在叙述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岑参长于描写,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高适关注边塞发生的事情,关注民生疾苦,有对政治不满和改良的愿望,从而促使他冷静思考,同时又由于他敢于直言陈事,所以其诗在写作手法上就以叙事、写实、议论为主了。

在诗中多直抒感受,发表议论。

他通常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最能体现高适边塞诗创作成就的诗篇是《燕歌行》。

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诗中运用了强烈的对比。

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

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诗歌主题。

高适诗歌不注重边塞风光的描写,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或人物刻画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式的粗犷,概括而洗练地勾画出广阔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

岑参钟情于边塞绮丽多姿的奇特风光,以奇巧的手法描写边塞景物,所以在写作手法上以写景描写抒情见长。

他对边塞自然风光的描写,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鲜明,篇幅较大,显得瑰丽奇峭、奔放潇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名篇,其中“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中诗人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

诗歌节奏紧迫,形成高昂激越的声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岑参的诗秀美明丽,时出奇句,其奇丽双兼的诗风与高昂的激情、跳荡的音律,以及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岑参边塞诗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语言风格不同
高适沉实质朴,岑参峻逸奇丽。

高适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在艺术表现上侧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语言显得质朴,岑参注重描写,语言描写上更讲求意境和语言的新奇及形象的表现力。

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军容“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写出征军气势浩大,用语简朴质实。

岑参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也写了同样的情景“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一个“拂”字,一个“震”字,把族旗漫卷、鼓声惊天动地的军容声势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富有动感,显现出语言的浪漫和奇巧。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长,都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呈现出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

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

但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高诗多现实描绘,岑诗多浪漫色彩。

总体上“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

高适诗歌雄壮而浑厚古朴,岑参诗歌雄壮而奇巧瑰丽。

令边塞诗的层面更为开阔、风姿更为多彩。

[1]许总.唐宋诗体派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杨飞.谈高适、岑参和他们的边塞诗[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3]葛琳.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6,(6).
[4]顾农.高适与岑参[J].文苑人物,2009.
[5]薛天纬.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