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摘要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的。
高适一生三次入塞,对边关战事有清晰的认识;在梁宋躬耕三十载,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大的感触;入仕后不辞辛苦,为国效劳。
这里就从高适的生平和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加以论列。
关键字平生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艺术特色前言中国文人的爱国情结不外乎有两种表达途径,一者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君献计献策,创出太平盛世;再者就是铁血铮铮,战事边防,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建功立业,保卫国家。
然而后者更为令我激动,粗犷萧瑟的边塞境地,豪情奔放的战士品格,无一不使令自己为之神往。
大学后在任课老师的细心讲授下,文学史上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深深吸引了我,边塞诗中那“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高适《送董判官》)的献身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情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批判;“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爱国情怀,无不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便开始了阅读高适诗集的校注,文学界先后有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孙钦善先生的《高适集校注》,他们积数十年心血,广为搜索,深为耕耘,对高适诗歌进行了全面年的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深入研究高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就是研读有关高适生平历史的书籍,包括一些史书等等。
在此感谢闻人贤哲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诗歌在进入唐朝以后,便进入了顶峰时刻。
唐代许多诗歌大家名扬千古。
奔放磅礴的李太白,纪实沉郁的杜工部,悲壮遒劲的高适和岑参。
其中,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
与岑参齐名,后人称他们为“高岑”,他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代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
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
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
这样,以边关战争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
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身赴边塞,心向边关。
再加上一些边帅能文能武,延揽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种优好的创作环境。
因此,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
高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高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渤海蓚人”。
出身官僚家庭,曾祖高祐隋时官去散骑常侍,唐时官居宕州别驾,从五品。
祖高侃是高宗时有名武将,官至九监门卫,正三品。
父高从文,官六品。
高适年幼时曾随父任官。
受到家庭推动力的影响,高适年幼时便萌生了将来入仕的理想。
加之他“二十解书剑”的文武才能,注定了他自己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人,这奠定了高适“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十岁时,高适赴京求官,本以为唾手可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谁知“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偏不使他如愿。
以后客居梁宋三十载,一方面迫于生计,托于农耕,“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
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
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酬庞十兵曹》),一方面孜孜攻读,“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等待时机。
开元二十年(732年),高适投信安王李祎幕下,“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
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却苦于无人牵引,失败而归。
天宝三载至五载期间,曾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齐鲁,推动了高适诗歌的创作,杜甫在《遣怀》中“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有所记载。
天宝八载,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知天命之年的高适授封丘尉,但官职卑微,且不忍“鞭挞黎庶”,“拜迎长官”而辞官。
天宝十一载,年过五旬的高适终于等来了机会,这次出塞,投奔节度使哥舒翰幕下,在其幕下担任掌管书记。
自入哥舒翰幕府起,高适仕途趋渐显达。
安史之乱后,高适擢拔分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后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
玄宗出走四川,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并告之兵败原因及经过,玄宗喜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分谏议大夫。
《旧唐书》本传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
唐肃宗至德九年,高适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平定永王叛乱。
后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詹事,留司东京洛阳。
次年出任彭州刺史。
唐代代宗宝应元年,高适被任命为成都尹,次年又升任剑南四川节度使。
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因重创吐蕃兵被召还京,“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新唐书》本传),因功封渤海县侯。
永泰九年,因病逝世。
高适不仅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
其中三次出塞,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壮丽边塞风光的,战士驰骋沙场的诗篇。
其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强音。
同时,这种格调也构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旋律。
宋代诗人陆游有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是说,学写诗的关键不在创作技巧,而是在“诗外”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体验①。
高适的长期漂泊,从军后多年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感受,他所写的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证人思乡,少妇怀远和士卒驰骋沙场的艰苦,牺牲精神等。
其诗慷慨奔放,悲壮苍凉,给让人以积极奋进的感觉。
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他同时的殷璠指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②。
他的好友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对他的诗才和诗风作了这样准确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对高适诗歌悲壮雄浑的风格,质朴豪健的笔势,给予了形象的说明和充分的肯定”⑶。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概括到:“(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⑷。
这样的评论,的确是抓住了高适诗歌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特点,而最能代表这种特点的,是他的名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以时间先后顺序的写法,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使叙事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便于进行前后的对照,以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的宾主分明。
这首诗以塑造汉家将士的英雄群像为主,以写胡骑的凭陵,边帅的腐败为陪衬,以写思妇的哀怨为烘托,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斗氛围,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的、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却能吸收近体诗运用对偶的写法,押韵四句一转,句法散、偶相间,流转自如,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很有创造性。
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诸句,对仗工整,形象鲜明。
“诗的格调苍凉古朴、豪放雄浑,颇具激越悲壮之美”⑸。
他的一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更是写得气势磅礴,慷慨激烈。
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
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
……”他还用“长测序当用,男儿不顾身!”(《送董判官》)来鼓励人民勇敢地走上前线,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他高唱:“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来颂扬战士们大无畏的英勇精神。
他还有很多送别诗,也无不荡漾着这种慷慨激昂的感情。
如《送李侍御赴西安》中他这样唱道: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一点塞外荒凉、寒苦的可怕景象,感觉不到一点“黯然销魂”的离情别绪。
通篇洋溢着乐观开朗的英雄气概,不但气势不凡,而且语言刚健有力,风格浑厚雄壮。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人録者气格以胜”⑹,因此,明胡震亨认为这首诗可与李白的五律《江夏别宋之悌》媲美。
他说:“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来。
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
“(《唐音癸签》卷十一)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辨体》一书中,甚至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言律第一⑺。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如有名的《别董大》:“”诗人用无边的黄云、凛冽的北风和漫天的大雪,勾画出一幅壮阔的北国风光,正面衬托出豪放磊落的襟怀。
最后两句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企勉之词,更是令人为之宽广,精神为之振奋。
就是在他抒写自己愁绪的大部分作品中,也都充满豪士狭客的肝胆义气。
如《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就是这样。
又如《别韦参军》诗中,朋友分手,“惆怅惊心”,内心本来就是悲伤的。
但诗人却用“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这样开朗放达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出他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
其他如《画马篇》《营州歌》《九曲词》等,于舒畅中透露出壮烈之致,于昂扬中更焕发出进取之情。
读这些诗,确能使人强烈的体会到“盛唐之音”的巨大魅力。
不过,我们在肯定高适诗歌慷慨豪放的总的风格特点时,还应看到他诗歌风格深沉悲凉的另一面。
这在他慨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就是他的一些边塞诗中,这种格调也表露得比较明显。
这是因为在他的诗中,为国建功立业英雄气概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呈现出豪放和悲凉结合的特点。
前人所说的“悲壮”,亦即他的诗既有“壮”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
如《燕歌行》就是“悲”和“壮”相结合的。
有的诗,“悲”的气氛却很浓。
如《塞上》《答侯少府》《蓟门五首》等。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悲壮中透射出浓烈的哀伤之情充分显示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暴发,人民肝脑涂地。
自己在仕途上几经挫折,壮志难酬,作品中早期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愈益向深沉悲凉方面发展。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出任彭州刺史时,作的《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这首长篇五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