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税法基本原则
第二章
税法基本原则
• 所谓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一国调整税
收关系的基本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是贯 穿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全过 程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法律准则。 •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 税收公平原则 • 税收效率原则
一、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 税收的课征必须基于法律的依据才能进
行,没有法律依据就不能征税。
1984年全国人大颁行了一道授权立法条例
•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建议,
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和改革工商税 制的过程中,拟定有关税收条例,以草案形式发布试 行,再根据实行的经验加以修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国务院发布试行的以上税收条 例,不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 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个方面。
• 税收行政效率可以从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两方
面来考察。为了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 应当采用先进的征收手段,另一方面,应该尽 可能简化税制,使税法语言准确明白,减少纳 税费用。 • 税收经济效率主要指如何通过优化税制,尽可 能减少税收对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或者最大 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 总之,遵循行政效率是征税的最基本、最直接 的要求,而追求经济效率,则是税收的高层次 要求,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税收调控作用的 认识的提高。
• 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律原则,是民主和法
治原则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 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 • 我国宪法仅是在公民的基本义务方面规定“公 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未规定征税主体 更应依法征税,不能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精神。 而《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法定原则的肯定, 其效力、效益深受局限。所以,应当通过修宪 增补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规定。
• 之后,在1628年通过的《权利请愿书》
中,又有进一步的规定:“没有议会的 一致同意,任何人不得被迫给予或出让 礼品, 贷款,捐助,税金或类似的负 担”,从而正式在英国的宪章性法律文 本中确立了税收(宪)法定主义。 •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胜利后,英 国国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中又进一步 重申:“国王不经国会同意而任意征税, 即为非法”。至此,税收(宪)法定的 基本政治原则已经确立下来了。
2、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内容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政府课税权法定 • 纳税义务法定 • 征税要素法定 • 征税程序法定 • 税收行政行为法定
(1)课税要素法定原则
• 该原则要求纳税人、征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率、税
收优惠等课税要素必须且只能由立法机关在法律中加 以规定,即只能由狭义上的法律来规定税收的构成要 件,并依此确定主体纳税义务的有无及大小。 • 在税收立法方面,立法机关根据宪法的授权而保留专 属自己的立法权力,除非它愿意就一些具体而微小的 问题授权其他机关立法,任何主体均不得与其分享立 法权力。 • 税收法定主义同刑法上的罪刑法定主义的法理是一致 的,凡涉及可能不利于国民或加重其负担的规定,均 应严格由人民选举出来的立法机关制定,而不应由政 府决定。
• 根据 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财政税收的基本制度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专有立法权,但是如果不 对授权立法加以规范,不对各种税法规范性文件的效 力层次予以明确,税收立法权完全可能遭受行政的侵 蚀和蚕食。
• 从维护纳税者基握租税的概念,将其作为广义的 财政民主主义的一环来构成和展开。由此,纳税者有 权只依照符合宪法规定程序和精神的立法承担交付税 收的义务,有权基于税收法定主义的原理关注和参与 税收的支出过程。
• “罪刑法定主义(法无明文不为罪)”
与“税收法定主义(无承诺不课税、法 无明文不征税)”,通常被视为现代法 治的两大枢纽。
1、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确立
• 税收(宪)法定的理念最早是在英国《大宪章》中所
初步确立下来的。 • 1215年,英王约翰王为了筹集军费,横征暴敛,引起 了英国贵族、教士以及城市市民广泛不满。他们联合 起来,发动了武装反叛,迫使约翰王在内忧外患的夹 击下签署了限制国王权力的《大宪章》。 • 《大宪章》规定,在征得“全国一致同意”外,国王 不得 课征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大宪章》的 基本历史意义就在于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主权者征 税必须受限于法律和人民同意的双重约束,从而开启 了宪政与税收历史关联的先河。
自行车使用税取消 北京自行车牌照终结
• 买了自行车,就要登记上牌照,同时还要交付自行车
使用税。每年市交管局、市公安局、市地税局都需要 投入大量的财力,来进行自行车的管理。 • 北京市地税局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1992年到 2000年9年间,无论是登记在册的自行车数量,还是征 收来的自行车使用税款基本上都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在2002年,地税局的征收成本已经达到了实际征收 税款的30%-40%,而如此高成本收上来的自行车税还不 到北京市税收的万分之四,因此2004年年初,地税部 门取消了自行车使用税。
• 把股民们至今记忆犹新的“5·30”事件,称之为
“半夜鸡叫”,非常贴切和形象。因为,公众 在不知情的背景下,财政部于去年5月30日凌 晨12点,突然宣布印花税税率由1‰上调至3‰, 一时间,股市狂跌,股民叫苦不迭。 • 拿印花税来讲,按照税收法定原则,税率由 1‰上调至3‰,应由法律进行规定,或者由法 律制授权国务院规定,但在2007年印花税政策 变动时,我们根本未见到任何相关法律规定或 者授权,而是由财政部擅作主张,自我授权进 行税率调整的,显然,震惊中外“5·30”事件, 凸显税收法定原则严重失灵。
• 现代宪政国家的形成无不以私有财产权的建立为其基
础,以“代议制”作为其制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最初是基于这样的理论预设:民众是自己利益的最 佳看管者和照顾者,民众选派代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 求,多次博弈后,政府对达成的“合意”后的民众利 益予以满足。即民众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就必须 通过纳税来换取代表资格组成国会,从而参与国家事 务的管理,限制以国王为代表的国家肆意对民间和社 会利益的侵犯。 • 可用下面这个递进来表示: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无代议士不纳税—→国家赋税的正当性。
印花税“半夜鸡叫”凸显法定原则失灵
• 所谓税收法定原则,是指由立法者决定全部税收问题
的税法基本原则,即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作前提,国家 则不能征税,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
• 在我国,从2001年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始,才逐步
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即该法第3条第1款规定:税收的 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 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 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 这就演变成一个怪现象,政府每一年的用度(财政预
算)都需要拿到全国人大去审核批准,而政府决定定 新征税种、调整税目或提高税率却不需要纳入预算提 交全国人大批准。政府也完全可以超出预算进行征收 16.这就使全国人大的预算案成了只管出不管进,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的半吊子预算。
(2)课税要素明确原则
• 依据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课税要素、征税程
• 税收公平主义原则体现在宪政理念上就是量能课税原
则。 • 税赋从其本质来讲,并不是纳税人与国家之间具体的 对待给付,而是所有纳税人对国家履行的一项基本义 务。税赋平等的实质不在于利益交换的平等性,而在 于纳税义务对每一具体纳税人的负担平等,只有在这 种情况下征税才具有正当合理性。 • 而课税是否平等,应根据每一具体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负担能力)来进行判断。只有税收负担与纳税人的 负担能力相称时,才能实现公平课税,实现分配上的 正义。 • 量能课税原则是税收公平原则的法律体现,是宪法平 等原则在税法上的具体化。
• 量能课税原则是从税收公平与合理两个角度确定税制
的建设。
• 所谓公平,一是指横向公平,是指同等收入的纳税人
在相同情况下应当同等征税,而不应当有所轻重;二 是指纵向公平,指高收入者应当比低收入者多纳税。 公平与合理两者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 公平与合理是一致的,但也有矛盾的时侯。比如在税
收负担数量上的公平,有时从税负来源上分析就不一 定合理,合理原则是公平的基础,只有在合理条件下 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宪政前行的动力
• 1911年武昌革命前夕,首届资政院迫使清政府放弃其
独立财权,成功的将当年清政府的财政预算376353万 核减掉了7790万两银。 • 如果无法直接察觉这件事的意义,有一个资料可以对 比这种成就的伟大——纽约市也仅仅是在此3年之前 (1908年),才出现了全世界第一份议会对市政府开 支进行详细监督审查的现代预算案。 • “假如我们承认政治制度不是一个针对自然界、而是 针对统治者的驯服过程。那么把1911年的清政府预算 案,视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罕见的、比任何社会革命 都更具有‘革命性’的一个文明进步,也是丝毫不为 过的。”
• • 这个授权条例后来被长期滥用,从此制定和征收赋税
成为了政府部门几乎不受控制的权力。
• 至今,我国所有税收法律的80%以上都是由国务院以条
例、暂行规定等形式颁布的。全国人大的税收立法仅 仅只有三部。国务院甚至再次将该授权下放给财政部 制定各种具体规定,就基本上成了政府想用多少就可 以决定向老百姓征收多少。
•
三、效率原则
• 税收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
收政策的运用,应讲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则。
• 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取得尽可
能多的税收收入,并通过税收分配活动促使资源(包 括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 展,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妨碍。
二、税收公平主义原则
在现代各国的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的地位是 平等的,因此,税收负担在国民之间的分配也 必须公平合理。 税收公平原则是近代平等性的政治和宪法原则在 税收法律制度中的具体体现。税收负担在纳税 人之间的分配必须公平、合理。 • 1、税收待遇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