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专业化(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不讲)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第4版(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和特点1.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2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3.有职业理想和追求;4.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道德修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5.经过专门专业训练,而且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作为一位专业化教师,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地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新教师如何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
(一)教师的课程智慧。
(二)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教师的管理智慧。
(四)促进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
(一)教师的课程智慧。
1.“吃透”教材“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
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这实在是误解。
先吃透教材,再超越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偏废。
第六届阅读教学上崔峦的讲话: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
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让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语文教学的真谛。
北京市崇文区教研室的吴琳老师和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现场对话。
关于如何解读文本?周一贯说:如果教师不能准确理解文本,就无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谈多少“走进文本的方法和层次” 都是没有用的。
我是这样理解的。
从这次活动展示的课堂来看,既有老生代的特级教师,又有中生代的特级教师,还有新生代的教师。
我认为他们的课堂实际都存在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问题。
我们新生代教师的课堂,我认为有几个“多”。
一个是课堂的时尚元素多。
比如说音乐的元素、图画的元素、信息的元素等等。
时尚元素多,课就比较活。
第二是他们开发的资源多,视野开阔,这也是一个很亮的特点。
第三是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具有亲和力,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更具有一种与小孩子沟通的能力。
但是他们也有欠缺的地方。
至于欠缺的地方,我想就是刚才吴老师所说的,钻研文本功夫还稍微差一点。
很多青年教师反映“如何钻研文本”这个问题,说他们解决不了,我们所听到的不少青年教师的课,其长处和短处是辩证统一的。
我有一个说法,叫做“戏不够,资料凑。
戏不够,课件凑。
”这个“戏”就是文本,钻研文本的功夫不够,他就用很多很多的课外资料去补充、去凑。
2.补充教材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
(窦桂梅是代表人物)《人民教育》2006年第二期《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减法》一文中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透,从一个字读出几十个字、几百甚至上千个字。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
遗憾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做的是减法,除了教材、教参清楚明白规定的教条,就很少自觉去丰富课文,去创新课文。
建议大家看窦桂梅《阅读尊严》——我教《晏子使楚》一文,学习体会窦桂梅是怎样挖掘教材、补充教材的。
主题教学是补充教材的最好体现。
如:教学《亲人》:引子:从身边的亲人谈起,引出“英雄亲人”的话题。
——深入:重点学习魏巍的散文〈再见了,亲人〉(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领悟亲人的广义内涵。
——延伸:由魏巍的另一篇〈我的老师〉,感受寓于平淡中的亲人之爱,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似乎不是置身在课堂,而是随着一个高明的导游移步换景,逐渐步入神圣的母语和精神的殿堂。
3.“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
在传统的教材制度背景中,更新、更换教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当市场上出现多种版本的教材和相关的课程资源之后,这种更新、更换教材已经不是新闻。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他们自己的宽阔的阅读和丰富的经历,大量地提供补充材料。
只要这些教材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教材是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人民教育》2002 .1窦桂梅的一篇文章《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
他说: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
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超越教材自1994年以来,我在教好原有数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适当整合邻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
喂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及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斗幻漫画等书籍。
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1C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6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并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
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不良现象。
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
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他送我的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他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
他在这首词中写道: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6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
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人民教育》曾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
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对《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
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
如果只学这一篇课文,学生对李大钊不会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
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
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籍,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
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文章,组成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二)教师的教学智慧。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
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
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
1.“传道”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
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
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
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价值观”几乎是不可教的。
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
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还是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朱永新的《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及精力。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目标模糊;10%的人没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的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3%的那部分人不曾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他人平庸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