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意见:准确、可靠、及时的雷达对抗情报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先进的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是获取高质量情报的基础。

现有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在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已成为制约装备性能发挥的关键瓶颈。

为此,该项目围绕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在复杂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挖掘、特征参数评估、信号分选识别方法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研制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系统,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获取稳定、可靠的雷达对抗情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项目的理论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成果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领域培养博士、硕士8名。

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在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上进行了应用,有效提升了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针对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分选识别准确率较低的突出问题,从脉内特征参数挖掘、多指标特征参数评估和基于脉间相参特征的雷达辐射源
信号分选等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有效提升了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输出的雷达对抗情报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明显提高。

四、客观评价
该成果针对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域的脉内有意调制特征挖掘、脉间相参特征挖掘以及特征参数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研究难度较大、创新性强;在“利用多域脉内有意调制特征参数提高雷达辐射源信号的分选识别准确率、利用脉间调制特征识别雷达辐射源的工作属性”等问题上有重大创新,在“利用相参特征解决分选识别中的分批合批等问题、利用多指标体系评估脉内调制特征参数”方面属于国内首创。

研究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破解了当前“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准确率不高、难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脉内特征参数”等技术难题,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系统使用效能,尤其是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应用情况
2011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该项目成果的主要技术在装备上进行了多次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高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准确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1.基于多指标的雷达信号脉内特征参数评估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543670.X
2.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发明专利,ZL201610393470.8
3.雷达辐射源信号个体差异分析方法,发明专利,ZL201610406821.4
4.基于AV1411的雷达辐射源信号环境模拟程控软件[简称:RESESCS],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8SR680672
5. 典型雷达辐射源信号数据模拟系统[简称:EMG],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6SR306978
6. 雷达辐射源识别系统[简称:EMI],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6SR306985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空军预警学院于2009年起独立承担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新技术研究工作,共历时8年。

在此期间,学院组织成立课题组,配置研究专用场所和设备,协调机关和部队将现役装备和实际数据运用于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方案论证、难题攻关、结题验收等工作,并按照学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项目研究全程质量管理和各阶段质量评审与检验,保证了研究的顺利实施。

研究成果通过科技鉴定后,推广应用2年,解决了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的典型问题,有力支撑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效能提升。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参与项目期间均隶属于空军预警学院,是“雷达对抗信息处理”科研团队成员。

第1完成人何明浩是科研团队带头人、本项目总体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制定和质量管控等方面工作;其他完成人员按照方案明确的任务,分别负责相应研究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