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奖公示样本
验检疫局等
中国
2014 年 4 月
辽 宁 检 验 检 李鑫、林 有效
SN/T3960- 9 日
疫局、中国检 长军、王
2014
科院
有福等
中国 SN/T1135. 2017 年 7 月
辽 宁 检 验 检 李鑫、文 有效
8-2017
21 日
疫局、甘肃检 朝慧、黑
验检疫局、甘 多尔等
肃省农科院
植保所
中国 GSB
李明福,排名 6,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 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对项目贡献:项目重要参与 者。为创新点 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的设 计及实验验证。主持完成原国家质检总局课题 1 项,制定行业标准 1 项,发 表文章 10 篇,参与风险分析 2 项,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参与者。为创新点 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的设计及实验验证。主持完成课题 1 项,起草发布标准 2 项,研制国家标准
样品 9 项,参编出版书籍 2 部;发表论文 5 篇。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
工作总量的 50%。 魏梅生,排名 4,工作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研究所,
完成单位 及创新推广贡献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负责项目总体研发路线的设 计,组织研发团队技术攻关,指导和协调项目进程,负责项目的推广应用。 完成项目涉及病原菌检测技术开发,实现了进境种苗中车前草花叶病毒等检 疫性有害生物首次截获,发布相关警示通报 2 份,制定种苗相关检验检疫行 业标准 10 余项,率先研制出植物检疫国家标准样品 20 余项。
ZL 2009 1 0241634.5
ZL 2010 1 0561140.8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2012 年 7 月 2009
18 日
063
2012 年 4 月 9332 18 日 45
2012 年 7 月 1005
18 日
828
发明
权利人
发明人
专利 有效
状态 烟台出入境 粟智平、 有效 检验检疫局, 耿金培, 中国检验检 杨益娥 疫科学研究 等 院 中国检科院 李明福, 有效
和协调项目进程,负责项目的推广应用。为科技创新第 1,2,3 点的主要贡
献者,起草发布标准 6 项, 编写专著 2 部,发布警示通报 2 份,起草风险分
析报告 6 份,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0%。
吴元华,排名 2,教授,工作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完成单
位:沈阳农业大学。对项目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的设计、协调
推广应用情 况
技术应用推广(2016-2018):(1) 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商品化生产推广,直 接经济效益年均在 100 万元以上。(2)研究成果广泛用于种苗进境口岸检疫实践和 隔离试种及生产监管,有效阻截危险性有害生物随种苗传入。(3)研究成果推动质 检总局发布预警通报 17 份,全面应用于国内种苗调运检疫。(4)为我国与有关国家 签署植物卫生议定书提供技术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国家 《苜蓿黄萎 标准 病菌核酸标 样品 准样品》
完成人情况
中国 ZL 2010 1 2012 年 7 月 1006 烟台检验检 粟智平、 有效
0561149.9 18 日
224 疫局
杨益娥、
繆玉刚
等
中国
2012 年 12
中国检科学 李明福、 有效
SN/T3463- 月 12 日
院、浙江检验 吴志毅、
沈阳农业大学,负责本项目部分课题研究和项目整体研究技术的验证与 示范。 作为项目主要参加单位完成该项目中的病原菌致病性、检测技术、重 大疫情等研究内容,撰写了上述研究内容的汇报材料,发表论文 10 余篇,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对创新点 1、2 有突出贡献。
客观评价
1.权威部门评价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海关总署动植司分别发函肯定该项目的先进性和其在 种苗检疫中的重要作用。 2.鉴定意见 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高风险植物种苗检疫策略研究》鉴定意见认为:项目 比较了国内外种苗检疫措施,提出了我国种苗检疫、植物隔离检疫的管理对策。首 次提出种苗风险分级标准,基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提出了 58 种高风险种苗名 录。建立了种苗健康与检验检疫信息网。鉴定委员会认为成果具有科技创新性,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检疫性植物病毒核酸层析检测技术研究》鉴定意见认 为:项目研发了菜豆荚斑驳病毒等 5 种检疫性植物病毒的核酸层析诊断试纸条,研 发了 ToRSV 和 TRSV、ArMV 和 TBRV 的 PCR 扩增产物的双重核酸层析检测方法,建立 了 5 种检疫性植物病毒的 PCR 扩增产物 ELISA 检测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 平。 山东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几种危险性葡萄病害检疫鉴定技术研究》鉴定意见 认为:首次建立了检测藜草花叶病毒等 7 种病毒半巢式-实时荧光 PCR 以及 TBRV 双 引物探针实时荧光 PCR 新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辽宁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进境百合种球四种检疫性病毒核酸标准样品的研制》 鉴定意见认为:项目首次研制出了 ToRSV、TRSV、SLV 及 ArMV 4 种病毒的核酸标准 样品,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2017 年 1 月
辽 宁 检 验 检 李鑫、徐 有效
11-3389-2 18 日
疫局
静、黑多
017
尔等
王秀芬,排名 1,研究员,工作单位: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
术中心,完成单位: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项目贡献:
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研发路线的设计,组织研发团队技术攻关,指导
黄新,刘 梅
烟台检验检 粟智平、 有效
疫局,中国检 耿金培、
科院
李桂芬
应用
发明 专利
行业 标准
一种辅助鉴 定藜草花叶 病毒的试剂 及其应用 《植物种苗 风险分级标 准》
行业 标准
行业 标准
《进境葡萄 繁殖材料植 物检疫要 求》 《可可肿枝 病毒检疫鉴 定方法》
行业 标准
行业 标准
《蓝莓矮化 植原体检疫 鉴定方法》 《马铃薯坏 疽病菌检疫 鉴定方法》
完成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对项目贡献:项目重要参与者。为创 新点 1.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的设计及实 验验证。主持完成原质检总局课题 1 项,制定标准 2 项,发表 SCI2 篇,核心 期刊 15 篇,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
粟智平,排名 5,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烟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 疫技术中心,完成单位:烟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项目 贡献:项目重要参与者。为创新点 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 内容及技术路线的设计及实验验证。完成山东检疫局科技项目 1 项,获得发 明专利 4 项,起草行业标准 1 项,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提名该项目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 等奖。 危险性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损 失。其中,种苗传带危险性有害生物是国际及地区间有害生物蔓延传播的主要途径。 探明重要病原致病机理、研发精准快速检测技术、科学分析传播扩散风险,构建检 疫预警体系,是解决危险性有害生物随种苗传播扩散难题的关键。本项目围绕危险 性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构建与应用开展研究,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 开展了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新种类及来源研究,解析了危险性有害生物黄瓜绿 斑驳花叶病毒(CGMMV)、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C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致 病分子机理,为我国危险性有害生物检疫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辽宁、安徽和北 京发现三种新病毒,明确 3 种辽宁新发生病原入侵来源;探明了植物病毒对寄主植 物的致病、致损分子机制,发现受感染寄主与植物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 2. 开展了重要危险性种苗传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创制了检 疫性病原物胶体金检测试纸、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RT-PCR/PCR、多重 PCR、 实时荧光 PCR、分子杂交检测等重要危险性种苗传带有害生物的快速和精准检测技 术和体系,突破和弥补了国际上现有技术的瓶颈和不足,解决了长期困扰种苗检疫 实践中“检不出、检不准、检的慢”等痛点问题。 3. 研发了以国内外危险性有害生物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种苗健康与检验检疫信 息网,在国际上构建了我国首个种苗有害生物风险预警平台。系统比较研究中外种 苗 SPS 措施,提出我国种苗风险监控对策,构建首个种苗风险预警网;首次提出制 订了高风险种苗风险分析及分级标准,开展了种苗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研究,明 确了重要种苗重点关注检疫性有害生物,确定了 58 种高风险种苗名单。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 项,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出版专著 2 部;发表核 心期刊论文 35 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完成风险分析报告 58 篇,提出 58 种高 风险种苗名录,制定行业标准 8 项,研制国家标准样品 9 个。
科技进步奖公示样本
项目名称
我国高风险种苗传带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构建与应用
提名单位 提名意见
项目简介
大连海关
种苗是重要的生物繁殖材料,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因其 传带有害生物种类多、检测难度大、缺乏有效除害处置措施,一旦传入,难以灭除。 种苗检疫,在繁育、销售和跨区域调运环节中,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 管部门的重视;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成为口岸检疫的重要技术措施。“我国高风险 种苗传带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组,紧紧围绕我国高风险种苗传 带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在国内率先对高风险种苗传带有害生物致病机理、快速 精准检测技术、风险分析方法、风险分级标准等风险预警平台构建进行系统研究, 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在国内种苗繁育调运和国际种苗贸易中,应对处置种苗传 带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做出了重要科技贡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 项, 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出版专著 2 部;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完成 风险分析报告 58 篇,提出了 58 种高风险种苗名录;制订行业标准 8 项,研制国家 标准样品 9 个。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