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辅导(诗歌部分)古人云:“诗言志。
”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
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
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四类。
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情中景,景中情,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的目的是为抒发感情。
情景分写,情景互见。
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只写景,不写情,其实是景中含情。
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旧体诗分为三类: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近体诗分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绝句又分七言绝句(七字一句)和五言绝句(五字一句)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对仗),双句必须押韵。
小结:1.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几种?2.诗歌创作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什么?3.有纯写景的诗歌吗?为什么?一、村行宋王禹偁(cheng-)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一.注释⑴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⑵晚籁: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⑶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⑷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原野上的树。
原,原野。
二.阅读训练: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并解释。
万壑()晚籁()惆怅()()2.写出下列句式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数峰无语立斜阳。
()(2)荞麦花开白雪香。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物,地点是--------人物是------。
大概写的是:4.颔联的两句话从写法是看有什么差异?5.颈联有什么特点?6.尾联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7.尾联和前三联在情感是有什么差异?8.这首诗主要写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9.翻译这首诗:三1.写一段先景后情的文字小练习,然后和同学们交流。
2.续写:(1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2-----------------------自然资源,---------------------- 生命绿色-----------------------。
环保标语:二、山居秋暝(山中的居所,秋天的旁晚)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万物为之一新,空气为之一新。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王孙实为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作者简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弃官隐居时写了这首诗。
一、阅读训练:这是一首-------,这首诗有一句流传千古的佳句是--------------------------前六句写------后两句写-----,两者的关系是-------第一句写出了季节------时间-----地点-------和天气-------.颔联重在写-----景,是----觉描写,颈联重在写-----景,是----觉描写,这两联写的主要事物有------- -------- -------- -------- ,以此来侧面表现诗人的-----------,用的修辞手法是---------,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的热爱,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厌恶。
听到“竹喧”声,知道是----------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出去。
尾联写出了什么?文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写法是有什么特点?试着翻译这首诗:二、拓展延伸:1.写一段先景后情的文字小练习,然后和同学们交流。
2.续写(情):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三、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阅读提示:诗人白居易虽然是陕西人,但和江南感情极深。
做过苏、杭二州的刺史,前后在江南留居长达十年。
阅读训练:江南大致包括哪几个省?那里怎么样?能在词中找到依据吗?试用几个好词来赞美江南。
说出几个诗人赞美江南的诗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翻译:试着也来写几句话,先景后情。
四、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训练: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感情?首联写了哪几个画面?把首联翻译出来。
颔联写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颈联写什么?尾联写什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初春景色?“行不足”说明什么?写景的是哪些句子?写情的呢?翻译:本诗写了三个地方,最吸引人的是写法特点:春景的精美诗句还有:五、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阅读训练:1。
解释黑体字含义: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写的是---------(时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4.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翻译:6.写法特点:以乐景写哀情,诗歌练习自测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二、说明: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三、这是一首-----------诗。
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之战。
四、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五、六、翻译:七、写作特点:八、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九、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如果用散文来表达,那就是: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
关河③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④。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⑤!一、注解诉衷情:词牌名;胡:金兵入侵者;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①觅:寻求。
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②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③关河:泛指前线险要的地方。
何处:不知何处。
无踪迹可寻之意。
④“胡未灭”三句: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鬓先秋:鬓发先白。
⑤“此生”三句: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
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二、阅读训练: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翻译:3.这首诗用了对比手法,口述用了那几个对比,怎样对比的。
4.怎样理解“尘暗旧貂裘”?5.“觅”可否用“任”或者“当”来表达?为什么?6.“胡未灭,鬓已秋”试用两个短语说明。
7.“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用白话文怎么表达?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