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河早已结冻,不再流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 淌。 (步骤二)
注:①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的图景?
牛刀小试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①迟日:指春天。②泥融:春日 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 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明确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图景) ?
第一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格式:
(形容词)+
(名词)图/景
(景物氛围特点) (时间季节地点) 第二步:列举诗中有关意象,描述诗句内容。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风、月 杨柳——谐音“留”,难(舍)留的离情 风——多传达愁情 月——团圆——思念、相思、思乡之意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通过联想、想象,将诗句描绘成为浑然一体 的画面,语言力求流畅优美,要忠于原诗。 ·尽量点明时间、地点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拂晓酒醒后所见之景(诗人想 像别后酒醒之处)(步骤一)。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 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 头(步骤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诗 人虚写(想象)别后之景,描绘了一幅凄 清的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 梢头的画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 诗歌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景手法 ·答出写景手法的作用
留下想象的空间。
动静结合:大多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幽静;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相映成趣,富于动静变化之美。
正侧结合:使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空间角度:诗人通过观察角度的变化,写景富有层次感。
明确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1 、恬淡闲适 2、 华美艳丽 3 、清新自然 4、 孤寂冷清 5 、雄伟壮丽 安谧恬美 明快活泼 空灵悠远 空寂寥落 辽阔苍凉 优美宁静 热烈欢快 朴素自然 萧瑟凄冷 深远辽阔 宁谧悠远 生机勃勃 清新明丽 荒芜空旷 雄浑悲壮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通过联想、想象,将诗句描绘成为浑然一体 的画面,语言力求流畅优美,要忠于原诗。
观美景,猜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①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下列诗句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 作用? 动静结合: 视听觉: 生动写出诗人的所见所闻,使人身临其境,突出诗 大多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幽静;动中有静,静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有动,相映成趣,富于动静变化之美。 人( )的感受,渲染( )的气氛。
虚实结合: 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读者 虚写(虚实结合)
注:①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手法鉴赏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7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情景描述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试题回放 魏野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的是一幅萧瑟凄凉的 (步骤一) 日暮北来惟有雁, 边塞风光图。 地寒西去更无州。 临近傍晚,荒凉的边 数声塞角高还咽, 城传来角声,有时高 一派①泾河冻不流。 昂,有时呜咽,由原 君作贫官我为客, 州城楼向外望去,泾 此中离恨共难收。
第一步:答出描写景物运用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 第三步:答出手法的作用。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试题回放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参考答案:颈联采用 独上边城城上楼。 了视听结合(动静结 日暮北来惟有雁, 合)的手法。 (步骤一) 地寒西去更无州。 “塞角高咽”是听觉 数声塞角高还咽, 和动态描写,“泾河 一派泾河冻不流。 不流”是视觉和静态 君作贫官我为客, (步骤二) 动静 描写 。 此中离恨共难收。
知识梳理:常用写景手法的作用
比喻:使景物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使景物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使景物栩栩如生。 夸张:强调突出景物特征,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
们丰富的想象。
视听觉:生动写出诗人的所见所闻,使人身临其境,突出诗
人( )的感受,渲染( )的气氛。
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读者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 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通过联想、想象,将诗句描绘成为浑然一体 的画面,语言力求流畅优美,要忠于原诗。 ·尽量点明时间、地点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知识储备: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杨柳岸,晓风残月。 风——晓(拂晓)——凄清寒冷 月——残(难圆)——孤独忧伤
明确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第一步:答出描写景物运用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 第三步:答出手法的作用。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从哪些方面思考判断写景手法 知识梳理:描写景物常用手法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表达技巧:正侧、虚实、动静、白描、对比衬托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 答题时应根据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
参考答案:
1、由远及近:一二句写万里长江宛如平铺着 的一条白色绸带,淮山点点愈加青翠,是 远景;三四句写几片江帆疾飞如箭,千尺 山泉直泻如电,是近景。
2、由地面到天空:由前四句关于长江、淮山、 江帆、山泉等地面景物的描写转到后三句 的晚云、新月、塞鸿等天空景物的描写。 诗人通过观察角度的不断变化,极富层次地 呈现给我们这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 凄冷、孤独(忧伤)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知识储备: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境术语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留下想象的空间。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阔。。 空间角度: 诗人通过观察角度的变化,写景富有层次感。 远近、高低、视觉听觉结合、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夸张: 强调突出景物特征,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 夸张、拟人、虚写、侧面描写 拟人: 使景物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使景物栩栩如生。 正侧结合: 使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们丰富的想象。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比喻: 使景物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夸张,比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步 骤一)。诗人虚写(想象)别后之景,描 绘了一幅凄清的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 月高挂杨柳梢头画面(步骤二)。丰富了 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读者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步骤三)。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根据诗句梳理描写景物的手法 根据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景手法 ·答出写景手法的作用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景手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诗 人虚写(想象)别后之景,描绘了一幅凄 清的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 梢头的画面。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景手法 ·答出写景手法的作用
实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练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晚籁:夜晚或傍晚时的各种天然响声。
这首诗颔联与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运用了哪 些手法?(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颔联与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富 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夕阳西下,千万的山谷回荡 着天然响声,几座山峰在斜阳中默默伫立,棠梨叶已落, 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传来淡淡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