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名词解释:(重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组织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组织:有着指导目标并被精心构建的社会实体。
群体:一些拥有共同目的的并经常相互作用的人。
个体: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细胞,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简答题:(重点)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现场研究法(观察法):运用感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增强情感交流、相互了解、信息明确缺点:无法明确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形成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调查。
五等分法:最支持支持中立反对最反对+2 +1 0 -1 -2优点:应用范围广缺点:避免随意性(4)实验法和心理测验法:运用标准的测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准确性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5)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重点)2、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和意义:(*)管理好自己:更好的清楚自己的愿景,了解自身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让组织中的每一个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热情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组织效力。
管理好别人: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认识,更好的了解他人的需要和行为取向,掌握更好的与人合作、激励他人、与人沟通、处理冲突和领导他人的能力,使整个组织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管理好组织:通过深入了解由人组成的组织系统的本质,掌握必要的组织设计和分析理论,方法和工具,从而正确的构建合理组织系统,使其既能达成现有的目标,保持内部和谐和相对稳定性,又能不断学习和创新,使整个组织系统保持健康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其他的: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科学管理——行政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科学——开放系统——竞争优势组织行为学研究能够帮助塑造成功的组织关于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知识理论能够帮组组织进行关键管理活动。
1、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唯一的可持续竞争优势2、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内全面改善整个工作流程的质量,包括(人员、设备和系统)在内完成任务的方式。
(TQM全面质量管理)3、创建和保持高绩效的工作系统。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2)人口统计变化:增加更多肤色的员工、妇女就业不断增加、身体有缺陷的群体在增加、人口的老龄化(3)伦理定义什么样的行为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原则和价值观在企业中,经理的角色不仅要求符合伦理的行为,而且还要为他人制定符合伦理的行为规范。
(4)技术和组织变革:越来越大的群体、知识员工(5)终身学习,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第二部分: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名词解释:1、感觉:是大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知觉: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像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它为现实。
2、社会知觉的归因: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3、个体决策:决策:是对两个或多个可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估、筛选的过程。
程序:1、确定目标、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并拟定方案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完善4、方案实施、评估决策、反馈调整。
4、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1)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2)职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职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5、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使人能够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
6、认识能力:职工对工作目标与任务的理解与领会能力。
实践能力: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完成生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交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和迅速准确传递信息的能力。
简答题:1、影响知觉的因素只觉者的因素——知觉——知觉对象因素态度新奇动机情景因素运动兴趣时间声音经验工作环境大小期望社会环境背景2、个性的5个特点:社会性:个性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社会是个性存在的基础。
差异性:世界上不存在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整体性倾向性性格在管理实践中的意义:(1)准确的把握员工的性格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
(2)管理者应注意加强自身的性格修养。
(3)坚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行为规范。
(4)训练。
4、职业生涯设计注意的问题:a制定职业生涯设计要留有余地。
b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力和自由c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d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专业5、决策模型A最优化决策模型B满意决策模型C隐含最优模型D直觉模型E渐近型决策模型F风险型决策模型:有明确的决策目标,各个被选方案的实施,存在能控制的状态。
6、决策的陷阱定式思维的陷阱、现状陷阱、沉没成本陷阱、记忆陷阱、框架陷阱2.2看笔记2.6社会知觉及若干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效应、定型效应2.7错觉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原因:1、只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
2、知觉对象、背景及环境的特殊性作用于人们,因而受人们感知觉能力所限,也可能导致错觉的产生。
2.8知觉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a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b知觉对决策的影响c知觉对人员绩效期望的影响d组织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知觉和期望值。
2.9社会知觉的归因2.10成功与失败归因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重要)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令人满意、自豪外在因素:令人感到惊喜、满意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不稳定因素:提高或降低工作积极性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令人产生内疚、沮丧外在因素:烦恼、气愤稳定因素:降低工作积极性不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2.11个体决策决策的程序:1、确定目标、发现问题问题:理想状态—现实状态2、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并拟定方案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完善4、方案实施、评估决策、反馈调整。
2.12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与感情、群体、朋辈、家庭、组织等压力。
(1)个性及其影响因素个体:遗传、文化、群体、家庭、生活环境(2)个性与管理在实际生活中区分各种类型的个体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通过管理活动,形成于发展人的积极个性。
在管理活动中,了解人的个性,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减少矛盾与冲突。
个性研究是管理活动中人员选择,配备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3)个性的3个特点(4)性格:人的社会特征,主要表现为:见书P81(5)性格在管理实践中的意义(6)气质: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他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的动力上。
心理活动的强度:情绪强弱速度:直觉上的速度指向性:内向指向、外向指向气质与行为特点:见书P79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环境的适应气质与员工的训导气质与工作流程的改进气质与职业的匹配:见笔记表格2.13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职业生涯的选择:1、个性、自我观念(意识)的特点2、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3、对所在组织的选择职业生涯的阶段:在组织内部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动纵向变动、横向变动、向核心的变动整个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可以把整个生涯划分为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和晚期职业生涯阶段)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人们所关心问题和开发工作早期:所关心问题1、第一位要得到的工作2、学会如何处理和调整日常工作遇到的麻烦3、为成功的完成所分派的任务而承担责任4、做出改变职业和工作组织的决定应开发的工作1、了解和评价工作职业和工作组织的信息2、了解工作职务的协议3、了解如何与上司、同事和其他人一同工作搞好关系4、开发某一方面或更多方面的专门知识职业生涯设计注意的问题:2.15决策模型2.16决策的陷阱2.2能力才能天才2.2.1能力的形成天资(遗传因素)智力天资:计算能力、理解能力、记忆与协调、控制精度能力体力天资:反应速度、灵巧性能力等学习(后天因素)培训:专业技能经验:社会实践2.2.2情绪能力个体理解、把握和运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1、对自我的把握:自我意识、管理情绪、自我激励2、对他人的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绪、同情3、与他人的交流:处理人际关系、领导、人际关系的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衡量EI的因素;个人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处理压力的能力2.2.3管理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组织核心能力2.2.4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2.3能力差异与管理1、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安排职工工作时间,尽量考虑特长,做到人尽其才。
2、双向选择,职能相配:尽量使员工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择业愿望与实际工作所需要求的水平相匹配,这样才能使其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3、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全面合理的培训计划。
管理的实质:(1)方法问题(2)效率问题先解决方向,再解决效率问题。
2.4态度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
它反应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觉。
态度的特征:社会性、稳定性、隐蔽性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意向态度的转化:服从、同化、内向2.4.1组织行为学所关心的态度类型1、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2、工作参与:测量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认同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与重要程度,工作参与程度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解释流动率中16%的变异。
3、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的组织及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关系,可以解释流动率中34%的变异。
2.4.2态度改变的理论认知失调指个体感受到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态度之间的不和谐。
2.4.3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两个:1、改变某一些认知的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2.4.4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2.4.5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更富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公平的晋升4、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工作团队6、上级的管理7、人格与工作的匹配2.4.6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反应积极性破坏性退出建议建设性忽略忠诚2.4.7增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群体行为与决策名词解释1、群体行为与决策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一以上成员组成,具有共同关注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人群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