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理报告解读
Ⅰ级
● 腺管:观察所有切片 ● 核多形性:最明显区 ● 核分裂计数:最活跃区
Ⅱ级 Ⅲ级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
Ⅰ级 (grade 1) ——高分化: 3-5分 Ⅱ级 (grade 2) ——中分化: 6-7分 Ⅲ级 (grade 3) ——低分化: 8-9分 适用于乳腺浸润性癌(NOS)但不常规用于特殊类型
• 微转移指转移灶最大径>0.2 mm或大于200个细胞,但均≤2.0 mm • 宏转移指转移灶最大径>2.0 mm
孤立肿瘤细胞(ITC)
微转移(MIC)
宏转移
与分子分型相关的免疫组化指标
• 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IHC常用的抗体: • ER • PR • Her2 • Ki-67 • CK5/6 • EGFR • AR • α-FR……
前哨淋巴结病理评估
术中 印片--细胞学 冰冻切片
推荐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指标
• Her2
IHC结果判读标准的更新(2014)
评分标准 – ISH,双探针
HER2状态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不一致性
• 组织学1级的浸润癌通常为HER2阴性,包括: 浸润性导管癌 I级 经典型浸润性小叶癌 小管癌 黏液癌 筛状癌 腺样囊性癌
伴小叶原位癌的导管内乳头状瘤
•
导管内乳头状癌
•
包裹性乳头状癌
•
伴有浸润的包裹性乳头状癌
•
实性乳头状癌(原位、浸润性)
• 导管内增生病变
• 导管原位癌(DCIS)
•
同义词 导管内癌
• 分级:按核的级别、组织学构型、坏死有无和程度,可分为三级和相应亚型
低级别
中级别
高级别
低级别DCIS中级别DCIS高 Nhomakorabea别DCIS
DCIS伴微浸润性癌
• 浸润灶≤1mm,多灶计大者、大小不累加 • 通常与高级别导管内癌伴发 • 发现1个病灶、要仔细寻找更多病灶 • 病理分期:pT1mic • 没有ICD-O编码
DCIS伴微浸润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
• 2003版WHO明确提出了组织学分级 • 通过对腺管/腺体形成、核多形性和核分裂计数的评估来进行分级 • 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 应当作为病理报告组成的一项
• 浸润性乳头状癌
• 腺泡细胞癌
• 黏液表皮样癌
• 嗜酸细胞癌
• 富于脂质的癌
• 富于糖原透明细胞癌
• 皮脂腺癌
• 上皮-肌上皮肿瘤
• 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
• 腺样囊性癌
• 癌前病变
• 导管原位癌
• 小叶瘤变
•
小叶原位癌(经典型、多形性)
•
非典型小叶增生
• 乳头状病变
•
伴导管原位癌的导管内乳头状瘤
•
Ver.2020-1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同仁
规莅范临化襄乳阳腺市癌中病心医理院报告
目录
1 3
2 4
乳腺癌病理报告的内容
肿瘤大小
组织学分级
传
组织学分型
统
浸润性癌/导管内癌/微小浸润癌
病
脉管侵犯:LVI(lymphovascular invasion) 理
乳头、皮肤及切缘
参
淋巴结状态
数
免疫组化指标及分子检测
• 如HER2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视为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不符合,需核实诊断或 重新检测;如HER2检测结果为阴性,则不必再检测
HER2判读需要注意
• 仅评估浸润癌的部分
• 报告方式: Her2:0 、1+、2+、3+; 不用:-、+、++、+++ 在1+或2+之间和2+或3+之间把握不定时,
建议尽可能归为2+,不用1+-2+、2+-3+
肿瘤大小
• 新鲜标本肿瘤测量不准确 • 固定后便于测量,但可能会缩小 • 显微镜下测量:最准确
• 特别是原位癌成分多,浸润癌少时 • 肿瘤太大,可能不够准确
乳腺癌肿瘤大小测量
乳头、皮肤及切缘
• 乳头:Paget病,浸润性癌伴Paget病不影响分期 ,单纯Paget病不影响分期 • 皮肤 • 切缘 • 基底切缘
• 伴大汗腺分化的癌
• 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癌
•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 化生性癌
•
低级别腺鳞癌
•
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
•
鳞状细胞癌
•
梭形细胞癌
•
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软骨分化、骨分化、其他间叶分化)
•
混合性化生性癌
• 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
•
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
•
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
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癌
• 分泌型癌
脉管癌栓 HE
D2-40
淋巴结状态
淋巴结是否转移采用组织学评估 影响因素
转移淋巴结的数量 淋巴结被膜外的侵犯(预后不好) 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内乳淋巴结,预后差) 转移灶大小
淋巴结转移灶的评估
• 孤立肿瘤细胞簇( ITC)指不超过0.2 mm的小细胞簇或散在的单个肿瘤细 胞,或在单张组织学切片中少于200个细胞的细胞簇 包含ITCs的淋巴结在N分期时不计入总的阳性淋巴结数
免疫组化指标
• ER/PR
ER、PR检测意义:
1、 ER 、PR是乳腺癌中重要的预后因子和预测因子。 2、 ER 、PR表达水平与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ER 、PR检测有助于预 测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其检测结果将直接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3、免疫组织化学是目前ER 、PR检测的最常用、最佳方法:胞核阳性,染色 强度均/不均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型
• 微浸润癌
• 浸润性乳腺癌
•
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即浸润性导管癌)
•
混合性癌
•
多形性癌
•
伴破骨巨细胞的癌
•
伴绒癌特征的癌
•
伴黑色素细胞特征的癌
• 浸润性小叶癌(经典型、实体型、腺泡型、多形性、小管小叶癌、混合型小叶癌)
• 小管癌
• 筛状癌
• 黏液癌
• 髓样癌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年4月第44卷,第4期, Chin J Pathol,April 2015,Vol.44,No.4
ER、PR检测人群
1、所有新诊断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例; 2、所有复发或转移的乳腺癌病例应尽可能再次检测; 3、多发性乳腺癌病例,若组织形态相似,至少应对其中一个癌灶进行检测,以最 大癌灶为佳,若组织形态不同,则应分别进行检测; 4、建议对新诊断的原位癌(包括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病例进行检测; 5、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留的病例建议再次检测; 6、临床提出需要进行检测的其他情况(eg:低度恶性的叶状肿瘤)。
保乳手术切缘: 选择性多点取材(冰冻) 全部取材
脉管侵犯 LVI
• 脉管侵犯应在肿瘤周边的乳腺组织中评估,而非在肿瘤内 • 通常在薄壁的血管/淋巴管
可能造成诊断困难:组织收缩造成的裂隙
有时需借助免疫组化:D2-40(淋巴管)、CD34(血管) 没有必要区分脉管类型,因为二者均具有预后意义
在日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