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感染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防护篇
感染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防护篇
预 防
管理传染源
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应隔离或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给予彻底治 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对炊管人员、水源管理人员、幼托机构 人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病人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并彻底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含福氏和宋内志贺菌“依链”株的FS双价活疫苗可刺激肠粘 膜产生特异性分泌型IgA,对同型志贺菌的攻击保护率为80%, 免疫力维持6~12月,但与其他菌型无交叉免疫
3、其他途径:15%~30%散发性丙肝,其传播途径不明
预
防
疫苗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 球蛋白 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 疫苗预防。
1、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 头、针灸针、采血针等 2、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 3、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消 毒 方 法
病人的用物及被单等可煮沸20分钟消毒
粪便及呕吐物可加1/5份漂白粉搅拌均匀后放置2小时
消毒与 隔离
手的消毒 正确选择消毒剂七步洗手法
被褥衣物的消毒 被褥每周更换1~2次。被 污染时及时更换,
水 痘
潜 伏 期 传 染 源 途传 径播
感染复发而 出现带状疱疹
传 染 源
预 防
管理 传染源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直至疱疹全部结痂 或出疹后7日
切断传 播途径
应重视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 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用品 ,幼托机构应用紫外线消毒
甲肝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 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 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病 毒 性 肝 炎——戊肝
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 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多见于雨季或洪水 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 传播途径:潜伏期2~9周,平均6周。 1.食物污染 2.多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 3.平时生活接触传播。 4.输血渠道:研究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 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早 发 现
早 诊 断
早 报 告 早 隔 离
传染病的 预防与控制
早 治 疗
常见疾病种类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各种急性病:麻疹、水痘、猩红热、 手足口病、腮腺炎、菌痢
病 毒 性 肝 炎——甲肝
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潜伏期为2~6周,平均4周。隔离期 为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密切接 触者应进行检疫45 天 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 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 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 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
麻 疹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
潜伏期约10日(6~18
天) 。曾接触过麻疹患 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 免疫者,可延至3-4周
3、易感人群:任何没患过麻疹又没接种过麻疹 疫苗的人,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
消毒隔离
• 一、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 二、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 • 1、进行湿式清洁,所有清洁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抹 布、拖把要分区使用, •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 三、物品的清洗与消毒 • 1、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医疗用品(如 听诊器、血压计等)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遇污染 及时处理。 • 3、可复用医疗器械及医疗装置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
预 防
预 防
应对病人进行6 日隔离治疗。对 接触者医学观察 7日。
流行期间应避免 到人群密集的公 共场所,接触病 人应戴口罩。
细菌性痢疾
潜伏期为1~3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急慢性患者 和带菌者
粪---口传播
人群普遍 易感
消毒隔离
• 1)食具、用具消毒如同甲肝。 • 2)病人和护理病人的家属必须做到饭前用流动水肥皂洗手。处理完 病人的大便后,必须用消毒水(如5%的优氯净等)泡手2分钟,然后 用流动水将药液冲洗干净。 • 3)认真做到粪便消毒:痢疾病人的大便要排在便盆内。粪便要用1:5 的漂白粉混合均匀,放置2小时后再倒掉。便盆及搅拌棍要用同样的 消毒药液浸泡、洗刷。 • 4)凡从事主食、副食、水源工作及托幼保教的工作人员,发病后要 离开单位隔离治疗,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 次阴性,由区卫生防疫站开据“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病 毒 性 肝 炎——乙肝
潜伏期1~6月, 平均3个月
•急慢性乙肝患Leabharlann 及病毒携带者传染源•急性患者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 但不超过6个月
• 母婴(父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医源性传播、性传播?
• 抗HBs阴性者 •婴幼儿时期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
病 毒 性 肝 炎——丙肝
3.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不能用 水洗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暴晒也有很好的作用。
4.地面、墙面:用500-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擦洗。 5.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是对空气消毒最好的方法。紫外线灯消毒每次不少于30 分钟。 6.患儿的家庭应对日常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衣被可在阳光暴晒,室内保持 通风换气。
预 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 分钟就可使病毒失去活性。 2、食用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 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 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疫苗(戊肝暂无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发生和 暴发流行。 4、对密切接触者,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 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隔离期限 为甲肝21天,戊肝4周,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戊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 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可单独 进行繁殖, 必须在活细 胞内才可进 行
传播途径:类似乙肝,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 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肝局限, 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母婴、其他途径传播。潜伏期为 2周~6月,平均40天。 1、有报道80%以上的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
2、性传播: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为高危人群
消毒
护理过病人后可以手快消擦拭双手 厕所可用0.5%过氧乙酸液喷雾
门、窗、家具、玩具等可用0.5%过氧乙酸液擦洗及浸泡
肺 结 核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无明显 潜伏期
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空气-呼吸道、食物传播、垂直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易 感 人 群
密切接触者 尤其是儿童
免疫力低下的人 糖尿病、矽肺、艾滋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
预 防
• 1.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后。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 处理污物。 •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4.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室 内游乐场。 •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 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 6.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 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 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猩 红 热
•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 2、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通常 2~3天
•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 毒免疫。
消毒隔离
⒈患儿应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小儿接触。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少于7 天。有化脓性并发症的患儿需隔离到炎症消退。
⒉托幼机构及学校内发现猩红热患儿应立即隔离。患儿接触过的食具、 玩具、家具要消毒。室内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 ⒊家中患儿的鼻涕和痰要移到纸里烧掉。手绢要用开水烫。日常用具在 太阳下暴晒,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 ⒋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有扁桃体可疑带菌的,要做咽拭培养,阳性带菌 者用抗菌素治疗,连续用药7天。
手足口病
潜伏期:为2~10 天,平均3~5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人 隐性感 染者
消化道 呼吸道 接触传播
主要发 生在4岁 以下的 儿童
消毒隔离
1.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500mg/L有效氯成分的消毒剂溶液 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2.食具、饮具:首选热力消毒法,如用选红外线或煮沸消毒法,热力消毒不方 便实施时可选消毒药物消毒。可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 作用30分钟。
预 防
• 1.被动免疫: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 蛋白,可预防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 • 2.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 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 • 3.控制传染源: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一般病人隔离 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 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 4.切断传染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曾住房间 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感染科
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