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检测(满分88)
班级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运用(48分)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肉袒伏斧质
B.主辱,臣死有余僇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C.夫晋,何厌之有失其所与,不知
D.则思正身以黜恶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2.下列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众谓予一行为
..,追购又急
..可以纾祸穷饿无聊
B.为巡船所物色
..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C.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偿赵王城邑
..臣观大王无意
D.吴之民方痛心
..而事君者
..焉臣所以去亲戚
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去今之墓而葬焉缇骑按剑而前
B.皆得以隶使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C.素善留侯张良左右欲刃相如
D.此其志不在小不能容于远近
4.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安能屈豪杰之流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B.臣请完璧归赵宁许以负秦曲
C.且庸人尚羞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沛公欲王关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其疾病而死乃使其从者衣褐
B.吾得兄事之沛公军霸上
C.顺流而东也籍吏民,封府库
D.舍相如广成传赵王鼓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为上卿(任命,授官)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C.且相如素.贱人(未吃过荤腥)
D.相如引.车避匿(调转)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克
B.明年
..,复攻赵明年:今年的下一年
C.请奉.盆缶秦王奉:奉献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怿:愉快
8.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
..:信约 B.臣请就汤镬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对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唯.:表希望的语气。

9.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如因善遇之因: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就
B.今君乃亡赵走燕乃:却,竟然臣乃敢上璧乃:才
C.亦以明死生之大以:连词,来于是乘其厉声以呵以:连词,表修饰
D.去今之墓而葬焉而: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而:表转折
10.下列“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幸于.赵王
B.立石于.其墓之门
C.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激于.义而死焉
11.下列“以”的意义与用法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③亦以明死生之大
④以其无礼于晋⑤焉用亡郑以陪邻⑥虽董之以严刑
⑦请以剑舞⑧徒以吾两人在也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④⑧ /⑥⑦/③⑨ / ② / ⑤
B.①④⑧⑨ /⑥⑦/③ / ②/⑤
C.①④⑧⑨ / ⑥⑦ /② /③⑤
D.①④⑧ /⑥⑦ / ②③/⑤⑨
12.下列都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②间至赵矣③道芷阳间行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而相如廷斥之⑥予分当引决⑦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A.①②⑦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⑤⑥⑦
13.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
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
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
14.下列“之”的意义与用法中,归类错误的一项是()
A.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佯狂不知所之.者
C.代百司之.职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15.下列句式归类不同的一项是()
A.断头置城上为击破沛公军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寡人之过也
C.不然,籍何以至此夫晋,何厌之有
D.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若属皆且为所虏
16.下列各句中,句式归类正确的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④以其无礼于晋⑤是寡人之国也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⑦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⑧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A.①⑧/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⑧/③④/②/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⑧/③④/②/⑤⑥/⑦
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题目。

(24分)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白白地。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伏:趴伏。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许:赞许。

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1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公为.我献之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①夫赵强而.燕弱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D.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19.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有智谋,宜可使”的一项是()
①臣舍人蔺相如可使②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③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⑤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2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赵国得到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

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

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

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国家实力间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

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又许下诺言:完璧归赵。

21.翻译下列句子。

(12分)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分)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分)
四、默写(16分,每空一分)
①大阉之乱,,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不敢复有株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④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
⑤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人皆得以隶使之,,,发其志士之悲哉?
⑥亦以明死生之大,。

⑦今两虎相斗,。

⑧,徒慕君之高义也。

⑨吾所以为此者,。

⑩顾吾念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