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斜井井底车场掘进作业规程[1]

主斜井井底车场掘进作业规程[1]

- 1 - 山西吕梁离石炭窑坪煤业公司 张家庄煤矿主斜井井底车场

施工作业规程

编 制 人: 施工负责人: 项目部经理: 批 准 日期: 年 月 日 执 行 日期: 年 月 日 - 2 -

审批意见 一、矿长

二、总工程师 - 3 - 主斜井井底车场施工作业规程审批表

职 务 签 字 日 期 矿 长 年 月 日 总工程师 年 月 日 生产矿长 年 月 日 安全矿长 年 月 日 机电矿长 年 月 日 调 度 室 年 月 日 基 建 科 年 月 日 通 风 部 年 月 日 机 运 部 年 月 日 项 目 组 年 月 日 项 目 部 年 月 日 编 制 年 月 日 - 4 -

目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5 第二章 水文地质条件„„„„„„„„„„„„„„„6 第三章 施工巷道规格及支护要求„„„„„„„„„„10 第四章 施工工艺„„„„„„„„„„„„„„„„„13 第五章 运输系统及管理„„„„„„„„„„„„„„19 第六章 生产系统„„„„„„„„„„„„„„„„„22 第七章 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8 第八章 质量标准化管理„„„„„„„„„„„„„„31 第九章 文明生产要求„„„„„„„„„„„„„„„33 第十章 安全技术措施„„„„„„„„„„„„„„„34 第十一章 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55 - 5 -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工程概况 位置及交通 山西吕梁离石炭窑坪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张家庄矿位于离石区滨河街道办张家庄村东部沟内。距离离石区2KM,距高速公路口约3KM,距孝柳铁路离石发运站约7KM,交通便利。 炭窑坪煤业有限公司重组整合后,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发放的采矿许可证编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6087,批准井田范围由以下11个坐标拐点连线圈定: 1、X=4151410.00 Y=19510000. 00 2、X=4151410.00 Y=19510830.00 3、X=4152190.00 Y=19511260.00 4、X=4152190.00 Y=19514128.00 5、X=4151890.00 Y=19514200.00 6、X=4151890.00 Y=19515420.00 7、X=4150020.00 Y=19515280.00 8、X=4148540.00 Y=19514925.00 9、X=4148500.00 Y=19513800.00 10、X=4149600.00 Y=19513800.00 11、X=4149600.00 Y=19510000.00 - 6 -

井田东西长约5.24km,南北宽3.69 km,面积为13.9851 km2,批准开采3-10号煤层,估算保有资源储量13995万t。井田开拓方式为斜竖混合开拓,井筒数量3(两斜一竖)。 本作业规程所规定的开拓巷道为主斜井井底车场,用于煤矿井下的通风、运煤、运料、排水等,是永久性服务巷道. 主斜井倾角为23°,方位角为78°,平行于副斜井。主斜井井底车场设计长度为163m,主斜井落平点见煤后,沿着煤层掘进,方位角为78°。 第二节 编写依据 1)矿井设计规范、井巷工程验收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建设安全规范。 2)批准的地质报告。 3)设计施工图(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第三节 矿压观测 一、观测对象 主斜井井底车场巷道。 二、观测内容 巷道顶板离层量(下降);底板相对移近量(底鼓);两帮相对移近量(片帮)等。 三、观测方法 - 7 -

测点布置:正常顶底板、两帮移近量观测用钢尺量,每周观察一次,观察基点尽量选在顶板完好、无淋水地段。从巷道开掘5米后起每40±5m,做一组巷道顶底板观察基点。 四、数据处理 由队技术员观察记录、分析判断,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到队里,从而不断修改设计,补充措施,指导施工。 第二章 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特征 本矿位于吕梁山脉西麓,属晋西黄土高原。该井田处在东川河与北川河交汇处东南侧,地表被由东南向西北的冲沟及其支沟切割成梁茆状黄土丘陵地貌。区内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标高为1128.2m,最低点位于井田北西部中,较高为921.0m的小冲沟内。 二、地质水文 1、区域水文地质 井田内地貌主要为黄土丘陵区,大部分被中、上更新统黄土和全新统黄土所覆盖。矿井所处的张家庄沟内无地表水体及常年性河流,沟谷中均为季节性河流。 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0号煤层底板距奥灰顶界面距离平均约70m,奥灰水突水系数经验公式计算为0.0671Mpa/m,本矿井奥灰水突水系数大于底板构造环块段突水系数0.06。因此,在10号煤层施工时, - 8 -

如遇构造破坏带(如断层、陷落柱等),可能会受到奥灰水威胁,一定要重视防治水工作。 3、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⑴、顶板淋水 ⑵、采空区积水。矿井为新建矿井,井下开采面积不大,故该矿井及相邻矿井采空积水对本井田井下开采影响很小。 ⑶、若遇断层一般具有导水性,施工时应注意防治水。 ⑷、在施工中防止奥灰溶水突水。 六、气象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少雪,夏季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阴雨天较多。年平均降水量514.8mm,最大降雨量786.4mm,最小降雨量272.9mm。一年中降水量集中在6—8月三个月内,占全年降水量的59.3%,年蒸发量为1482—1941mm。年平均气温10.3℃,最高气温37℃,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24.8℃,出现在1月份。昼夜温差大。最大风速日平均3.1m/s。 七、矿井地质 据钻孔揭露本区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P1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1s)、及新生界系(N2)、第四系(Q)。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 9 -

本组为煤系之基底,岩性为浅灰色、灰色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脉状纤维石膏和结晶石膏,上部为厚层状石灰夹白云质灰岩。全层厚117~142m。 2、石炭系 ⑴、中统本溪组(C2b) 本组地层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灰黑色泥岩、灰色粘土岩、青灰色石灰岩及深灰色碎屑铝土矿。其底部铝土矿及粘土岩中含黄铁矿集合体。与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厚度16.00-45.00m,平均35.33m左右。 ⑵、上统太原组(P1t) 本组底界为K1砂岩之底,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夹石灰岩及煤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76.86~98.52m,平均91.44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3、二叠系 (1)、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底界为L5灰岩之顶,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岩性为砂岩、泥岩或砂质泥岩,含煤层5~6层,厚度54.14~81.78m。平均68.18m。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以基底砂岩K4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下部夹1~ - 10 -

3层煤线,地层厚度61.08~97.60m平均79.71m。 (3)下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底界为K5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砂岩。本组出露不全,厚度不详。 (4)第三系上新统(N2) 上部为暗红色砂质粘土,含豆状铁锰质结核,中部为棕红色灰质粘土,夹1~2层中皮结砾石,底部夹有二层到结胶良好的砾石,呈透镜体分布,厚度0~60m,平均30m。 4、石灰系下统太原组 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厚度为47.09~63.50m,平均57.38m,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5、第四系(Q) (1)、中、上更新统(Q2) 以褐黄、黄棕红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夹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底部见有砾石层,厚度0~10.0m,平均5m。 (2)、全新统(Q4) 以砾、卵石、砂和砂土堆积为主,为近代冲积层或洪积层。分布于本区西南北川河床积较大冲沟沟口。厚度0~20m,平均10m。 6、含煤地层 - 11 -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C4)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1)太原组(C4) 厚度60.99~67.85m,平均65.3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为黑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夹石灰岩及煤层。本区石灰岩一般为三层,即L1、L2、L5灰岩分布稳定,为良好的标志层,本组含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共7层煤。 (2)山西组(P1s) 厚度54.14~81.78m,平均厚度为72.82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为深灰色及灰色泥岩,粗砂岩及煤层,含02、03、2、3、4、4下、5、5下共8层煤。 八、矿井瓦斯情况 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中测试结果表明:井田内10号煤层瓦斯含量 (1.70-11.35mL/g), 瓦斯含量变化较大,瓦斯分布不均一,故在施工中应加强瓦斯监测。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38m3/min,相对涌出量为11.75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0.34m3/min,相对涌出量为3.42m3/t,为高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Ⅲ级,属不易自燃煤层。10号煤层中硫含量较高,也有发生自燃现象。 九、地质构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