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历史史观
一.唯物史观。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
(三)、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
(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
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三.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等.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19c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c末到20c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增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五.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六.社会史观 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七.生态史观: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