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客观要件(1)
•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 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 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 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第五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 的因果关系
• 一、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 案例一: 案例一 被告人某甲,男,27岁,工人。 • 被害人某乙,男,22岁,工人。一日某甲、某 乙因故互相推打,某甲把某乙推倒在地,引起某 乙的严重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 • 案例二:被告人王某,男,29岁,工人。 案例二 • 王某欲杀刘某,造成刘某重伤。刘在去医院途 中,被宁某过失开车撞死。 •
• • 其次,危害行为是基于人的意识实施的, 或者说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这是危害行为 的主观要素--有意性。 有意性。 有意性 •
• • • • •
以下几种无意识的身体外部表现不是刑 法上的危害行为: (1)人在睡梦中的举动或在精神错乱时的行 为; (2)人在不可抗力影响下的行为。 (3)人在身体被强制下的动作。 注意:与精神受强制的行为的区别
• 案例 案例: • 邹某是某县幼儿教师,某日带领四名幼儿外 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岁半) 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 入粪池救人,只向路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 学生田某(男,16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即跑 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 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75cm (半人高), 但邹、田二人均不肯跳下粪池抢救,只是一起高 声求救,最后,农民范某闻声赶来抢救,但幼儿 救上来时已停止呼吸。 • 试分析邹某、田某、范某是否构成犯罪。
法益)的关系 三、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法益 的关系 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 法益
• 联系 联系:行为对象反映犯罪客体,常常是犯 罪客体的载体; 犯罪客体制约行为对象。
• 区别: 区别: • 首先,行为对象所呈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而 犯罪客体所表现的是行为的内在本质。 • 其次,根据通说的观点,特定的行为对象是某些 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但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要 件。 • 再次,行为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侵害; 而犯罪客体在一切犯罪中都受到了侵犯。 • 最后,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依据,而行为对象 不是。
• • •
问题二: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问题二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刑法理论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 犯罪,此即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
•
二是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 作为形式的犯罪,这便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不纯正不作为犯 或不真正不作为犯。 或不真正不作为犯。
(一)区分罪与非罪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区分犯罪形态 (四)影响量刑轻重
第三节 危害结果
• 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 是错误的?(08司考单选) • 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 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 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 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 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
• • • • •
思考: 1.先前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第145页 区分两种情况: (1)刑法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结果加重 犯或者因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时,先 前的犯罪行为不产生作为的义务。 • (2)刑法没有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结果加 重犯或者因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时, 先前的犯罪行为导致另一合法权益处于危 险状态,则产生作为的义务。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第四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含义与特征 1.概念: 1.概念:危害结果是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对刑 概念 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 实危险状态。 实危险状态。 2.特征 特征: 2.性
多样性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 •
案例三: 案例三 被告人李某,男,30岁,工人。 李某投毒杀赵某,因药力不足,赵食后未死, 紧接着芮某(与李某无共谋)又下毒杀赵,其药力 单独亦不会毒死赵,但因李某、芮某所投毒药的 协同作用,终于致使赵某死亡。 • 案例四:被告人孙某,男,29岁,工人。 被 案例四 告人姚某,女,24岁,工人。 24 • 孙某与有夫之妇姚某勾搭成奸,深恐姚某之夫 辜某发觉,于是定下毒计,在某日夜里趁辜某睡 着之机,两人合力用绳索勒住辜某的脖子,辜某 昏死过去。孙、姚二人以为辜某已死,于是罢手, 由孙某一人将辜某投入附近池塘中。事后验尸查 明辜某实际上是因溺水而死。
• • 行为对象与组成犯罪行为之物有别 • 行为对象与行为孳生之物有别 • 行为对象与供犯罪行为使用之物有别 • 行为对象与作为犯罪行为的报酬取得之物 有别。 有别。
• 争议的问题: 争议的问题: • 1.是否任何犯罪都有行为对象 ? • 2.难以确定犯罪对象的犯罪?
二、行为对象的意义
•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 影响此罪与彼罪的区分。 • 影响量刑。
• 四、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状况及方法 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 • 五、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 处于核心的地位: 处于核心的地位: • 1.无行为就无犯罪 无行为就无犯罪 • 2.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共同构成要 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共同构成要 件要素 • 3.不存在“思想犯” 不存在“ 不存在 思想犯”
第三节 行为对象
• • 一、行为对象的概念 行为对象也叫犯罪对象(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 称之为行为客体),是指危害行为所作用的法益的 主体(人)或物质表现(物)。 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行为对象是物与人。 其次,行为对象体现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最后,行为对象必须被危害行为作用 作用。 作用
• • • • •
•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 的义务。(有义务) •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即作为可能 性--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 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 进行判断。(有能力) 。(有能力 进行判断。(有能力) •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 危害结果,即结果回避可能性。(有因果 关系)
• 2.重大道义上的义务应否成为不作为的义务 来源?
德国刑法第323条C规定:“在发生意外事 条 规定 规定: 德国刑法第 公共危险或紧急危难时, 故、公共危险或紧急危难时,根据当时的 情况要求或能够期待行为人救助, 情况要求或能够期待行为人救助,尤其对 自己并无显著危险而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 而不救助的, 务,而不救助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 年以下自由刑或罚 金。” • 法国、意大利刑法也有类似规定 法国、 • 问题:我国刑法是否宜增设见危不救罪? 问题:我国刑法是否宜增设见危不救罪? 值得研究
(二)不作为 二 不作为 问题一:概念与成立条件 问题一 概念与成立条件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 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 • 表现形式:消极的身体动作 表现形式 • 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不仅违反了禁止 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 性罪刑规范,而且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 规范 。 • 应为而不为
• •
三、持有的性质 持有是以行为人对物的实力支配关系为 内容的行为。 • 关于持有的性质,我国刑法理论上主要有 三种观点:(1)作为说; • (2)不作为说; • (3)独立行为说。 •
• 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06司考单选) •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 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 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 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 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 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 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
选择要件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 • • • •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其一,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客观依据。 其二,是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其三,是区分重罪与轻罪的标准之一。 其四,是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罪过的 客观基础。
第二节 危害行为
•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危害行为是指人在其意志的支配下实施 危害行为 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 危害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危害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 首先, 首先,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举动, 包括消极活动和积极活动。这是危害行为 的客观要素----有体性。
•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某日, 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 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 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 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 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
•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 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 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 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 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 持有毒品罪 •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 须立即报警。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 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立不 作为的放火罪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三、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的地位
即: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 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 侵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 侵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但危险结果是犯 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 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
四、危害结果的作用
• 注意: 注意: 1.行为符合了成立不作为的客观条件, 1.行为符合了成立不作为的客观条件, 行为符合了成立不作为的客观条件 不等于行为就成立了不作为犯罪。 不等于行为就成立了不作为犯罪。是否 构成不作为犯罪,构成何种犯罪, 构成不作为犯罪,构成何种犯罪,还需 要进一步的犯罪构成判断。 要进一步的犯罪构成判断。 2.作为不等于故意犯罪; 2.作为不等于故意犯罪;不作为不等于 作为不等于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 3.不作为犯罪危害性不一定小于作为犯 3.不作为犯罪危害性不一定小于作为犯 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