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人生 第十五课课件

哲学与人生 第十五课课件


当其他选手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再也坐不住了,悄悄地靠近一 位工作人员说:“叔叔,你能不能帮我喊一下台上的主持人?”主持人走近他 的身边,他小声对主持人说:“尽管没有人推选我,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
您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还您一份惊喜!”主持人和评委沟通以后,决定让他上 台试一试。这一试,成了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2004年3月,他接到了联合国的正式邀请,5月12日,身高只有1米2的 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站在了国际论坛上,他的演讲赢得了场内持续热 烈的掌声。这年12月,法国著名儿童动画片 “天线宝宝”制作中心专程赶
1.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 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
(1)他们的行为是个性自由的表现吗? (2)你认个性自由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潜能,按照个人的意愿得 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作为奥运冠军,她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 次赛车回来向他母亲报告赛车的结果时,母亲的话对他产生了深刻影 响 。 “妈!”他冲进家门叫道,“有 35 辆车参加比赛,我跑第 二 。 ” “ 你 输 了 ! ” 他 母 亲 回 答 道 。 “但,妈! ”他抗议道, “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个第二 是 很 好 的 事 吗 ? 特 别 是 这 么 多 辆 车 参 加 比 赛 。 ” “理查! ”她严厉道, “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 称霸赛车世界。他的许多项纪录 到今天还保持着,没被打破。他从未忘记他母亲的教诲 ---- “理查, 你 用 不 着 跑 在 任 何 人 后 面 ! ” 是的, “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一旦你从内心决定要 得第一,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各人说出赞美自己的话不少于5句、缺点一句。
郎朗出生于中国沈阳。 3 岁由 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4岁师从朱雅 芬教授。 5 岁和 7 岁连续二次获沈阳钢 琴比赛第一名,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 赛第一名, 11 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 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 成就奖。 13 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 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 ( 金牌 ) 。同 年他应邀与新组建的中国国家交响乐 团合作,在开幕式音乐会上担任钢琴 独奏,江泽民作为嘉宾出席。 14 岁考 入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 琴大师院长格拉夫曼。3个月后,与国 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 走向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 签约了世界著名的德国 DG 唱片公司, 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
小组接龙:
生活中有哪些个人自由会妨害影响到别人 的自由?
3.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为职业人来讲, 每个人应根据一定的 条件来确立自己的发 展目标,在职业活动 中不断丰富、发展和 完善自我。
把自己推到前台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上小 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但是班级小组推荐的名单里没有 他。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 ,老师尽管有些怀疑,但仍然 答应了他。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这个作 品 不 仅 在 学 校 获 了 奖 , 还 在 市 里 获 得 一 等 奖 。 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一次,电视台、教育 厅、省科协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经过长时间考虑后, 给电台打去电话,擅自决定代表自己的学校报名参赛。结果他设计 的电动车防滑带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荣誉。 2003年 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举行一次 “全球儿童文化论 坛”,在全球每个国家选择一名 14岁以上的青少年赴巴塞罗那参加活 动,这一次,他又主动报了名,并被列为候选。然而,全国共有120 名候选青少年,从中只能挑选一人。组织方把120人分为12个小组,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演讲。他没有被小组选上。

作为中职学生,我们要加强学习和 实践,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 提升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提升 自身的人生发展能力,实现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
到了中国,为他拍摄专题片。 他的名字叫姚跃,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八中一位16岁的残疾少年。 在接受西班牙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姚跃说:“当你被别人
忽视的时候,请记住一句话:你自己就是伯乐!”
点滴哲理:一位身体残疾而心灵充满阳光的少年带给了我们许多 启迪: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等待伯乐来发现,,无疑是一种被动 和软弱;只有把自己推到前台,前面的风景才会是另一番模样。
3.做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他,从医36年,接诊患儿30 多万人次,无一漏诊误诊;他, 确诊疑难病症7万例,挽救两千 危重患儿生命。他就是北京儿童 医院超声医生贾立群,以精湛医 术、高尚医德、亲民医风在患儿 家长和业内同行心中镌刻下了“ 贾立群B超”品牌。
多年来,由于贾立群主任诊断比较准确,每当碰到疑 难病例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 群B超”。传来传去的就有了“贾立群牌B超”的说法。贾 立群主任承诺,只要不出差,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的 一次,一晚上被叫起来19次。为了能给更多的孩子做上B 超,贾立群主任已经有20多年都吃不上中午饭了,饭都是 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吃。 30多年来,贾立群主任经常加班加点,也经常忽略了 家人。一次,为了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 闹得厉害,图像看不清楚。贾立群主任就一边哄着孩子, 一边用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 2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一直下着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 功了,才突然想起来,他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 着接呢。当贾立群主任飞跑到车站,看见儿子还站在大雨 里等着呢,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
(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 系,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3)个人的身心和谐、协调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 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如何体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
一方面,任何人的个性自由应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
另一方面,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任何个 人自由都必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
风筝在空中飞舞。当强风把风筝吹起,牵引线就能够控 制它们。 风筝迎风飘向更高的地方,而不是随风而去。它们摇摆 着、拉扯着,但牵引线以及笨重的尾巴使它们处于控制之 中。它们挣扎着、抖动着想要挣脱线的束缚,仿佛在说:“ 放开我!放开我!我想要自由!”即使与牵引线奋争着,它 们依然在美丽地飞翔。终于,一只风筝成功挣脱了。“终于 自由了”,它好像在说,“终于可以随风自由飞翔了!” 脱离束缚的自由使它完全处于无情微风的摆布下。它毫 无风度地震颤着向地面坠落,落在一堆乱草之中,线缠绕在 一棵灌木上。“终于自由”使它自由到无力地躺在尘土中, 无助地任风沿着地面将其吹走。
一、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
一、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
人只有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 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 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个人的 自由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及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 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 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 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第十五课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 由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 掌握了1000多个字。1991年10月 ,8岁的魏永康就进入到了县属重 点中学。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 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成 为当地公认的“神童”。 在大学 4年里,魏永康的妈妈曾学梅一直 都在学校陪他。魏妈妈说,为了 让孩子专心读书,所有的家务事 情她都自己做了,包括给魏永康 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 了不耽误永康吃饭的时候看书, 他读高中的时候,魏妈妈还亲自 给他喂饭。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上 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 生,这一次魏妈妈不能跟在他身 边了。 魏永康离开妈妈,无法安排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想去天安 门玩,大冬天都不知道换衣服, 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 了一圈。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 魏永康感到实在不能适应没有妈 妈照顾的生活。2003年 8月,已 经上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从中 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2004年, 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 的一次走了39天。
“神童”魏永康的事例对我们中职 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什么启示?
1.收集几个全面发展名人的案例,思考并分析他 们为什么能做到全面发展,我们中职学生如何 才能做到全面发展。 2. 我们中职学生要想成为 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应该怎么做?
小树与木桩
一棵刚栽下的小树,被束缚在木桩上,它感到很不自在, 气愤地指责木桩说:“老东西,你为什么要束缚我,剥夺我的 自由?” 木桩亲切地说:“小兄弟,你刚开始自立,弄不好是会栽 倒的,我是为了帮助你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你茁 壮正直地成长,让你成为有用之材呀!” “鬼话!”小树心里骂道,“我才不信你这骗人的鬼话呢 ,没有你我同样能扎稳根,不用你扶我同样茁壮正直地成长, 你就等着瞧吧!”
风筝的自由与约束给我们的启示?
在世界共同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时候,留学生在网 上发起暂时不回家的倡议书;大部分从国外回国人员自 觉自我隔离。然而,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 自加拿大抵京后不仅未按相关建议要求自我隔离,相反 带病在京频繁活动。 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除了打车前往医院 就诊,与出租车司机有过近距离接触之外,一直在家里 呆着,与她的母亲在一起。而且,为了防止意外,她把 打车的票据一直保留着,方便找人。正是由于患者这种 极高的自觉意识,在她被确诊之后,需要隔离观察的只 有两人:她的母亲和出租者司机。而且因为她保存着票 据,出租车司机很快就被找到了,为隔离工作节约了大 量的寻找时间。 从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来看,归国人员应 该不应该自我隔离?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