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1.1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1.1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乐》乐所以立(所字结构,……的根据) (6)所以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字结构,……的原因)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往……去)
(7)适
而子迁适使反(动词,恰巧)
籍每适浑(动词,拜访)
其在卫者,相中山(动词,做……丞相,辅佐) (8)相
诸侯之相王(副词,共相、一起)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故发愤且卒(副词,将要)
且夫孝始于事亲(与“夫”连用作句首助词,表示
(4)且
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连词,表递进关
系,况且)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5)以
以其地为河内郡(介词,把) 过梁、楚以归(连词,表承接)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连词,表目的,来)
2.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学习渠道,选取司马迁的文学或精神方 面的某一点,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太史公自序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 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 104),他开 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前 99)夏天,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押运辎重。李陵 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遭匈奴八万骑兵围攻。经过八昼 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骑兵,但由于未得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 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但后 来听说他投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附和汉武帝,指 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而投降匈奴,一定 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武帝下令将 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处以腐刑,这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 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大约 14 年才基本完 成这部巨著。
课题
《太史公自 序》
明确课节重点
学习目标 1.在学习了《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 了解他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和他创作《史 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为后面 各专题的学习作好铺垫。
掌握学习方法
1.结合注释与译文通读课文,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语、记录、疑问等, 也可以用一些读书符号在空白处或正文上标注,以提高研读的成效。整理重 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整体感知司马迁其人其文。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小子何敢让焉(疑问代词,怎么)
(1)何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疑问代词,பைடு நூலகம்么) 以传剑论显(名词,理论) 与张仪争论(动词,辩论)
(2)论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动词,阐释) 于是论次其文(动词,评定)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动词,请允许我)
(3)请 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动词,请求)
俟.sì
讫.qì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识通假 (1)弗敢阙.(“阙”同“缺”,缺漏) (2)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3)失之豪.厘(“豪”同“毫”,细而尖的毛) (4)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 (5)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6)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7)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4.晓古今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至于:古义,一直到;今义,① 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②连词,表另提一事) (2)司马氏去.周适晋(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从所在地到别的地 方) (3)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今义,一个城市 的主要地方官) (4)年十岁则诵古.文.(古文:古义,指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今义,“五 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5)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发愤:古义,发泄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6)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 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7)迁俯首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 马迁。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 “自序”,内容多说明著作的内容、写作缘由、写作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 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了解知识领域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 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原文由五部分组成: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二、 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 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四、通过与壶遂对话,说明自己写《史记》的 目的;五、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和《史记》的规模、体例,阐述每篇的 写作宗旨。本课节选第一、三、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的部分内容,写了司马迁 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司马迁叙述家世谱系、描写接受父亲临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司马迁
(约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西汉时期杰 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10 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20 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做了郎 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 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颛.顼.zhuān xū 蒯.聩.kuǎi kuì 休甫.fǔ
更.名 gēng 靳.jìn
卬.áng
牝.牡.pìn mǔ 邛.qióng
会稽.jī
后稷.jì
鱵.chōu
篡.弑.cuàn shì
朔.旦 shuò 封禅.shàn
羑.里 yǒu
壅.yōng
缧.绁.léi xiè 股肱.gōng
终遗训的情景,表明修史乃是家族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自己 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这也正是《史记》被称为“实 录”的内在原因之一。与壶遂的对话,更是直接宣告自己写《史记》就是要 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借写史表达自己的 “一家之言”。
课序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