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品物价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商品物价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目前,我国CPI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共263个基本分类(国际分类标准),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主要是根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模式、消费习惯,参照抽样调查原理选中的近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城市近5万户,农村近7万户)的消费支出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确定的。

价格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市县、50000多个调查网点。

国家统计局直属的全国调查系统采取定人、定时、定点的直接调查方式,由近3000名专职物价调查员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贸市场和商店现场采集价格资料。

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至少每五天调查一次价格,从而保证了CPI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1.调查方法:选择代表规格品。

现行的国家方法制度对调查的内容规定到251个基本分类,以及每个基本分类下包括的代表规格品的最低数量。

代表规格品由各省市自行确定,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地方消费特色的规格品。

代表规格品一经确定,年内不能更换。

抽选价格调查点。

首先对各种类型的商业网点销售额由高到低排队,然后再进行等距抽样。

要考虑到大中小型商店兼顾、各种经济类型兼顾、综合性商店与专业性商店兼顾、各种商业业态兼顾、布局合理等因素,对抽样结果做些修正。

价格调查点每年调整一次。

价格调查:根据商品或服务项目与人民生活的相关程度和价格的变动频率,确定价格调查的次数。

鲜菜、鲜果、肉禽蛋、水产品等价格,每5天调查一次;粮食、油脂、烟酒饮料、餐饮业及其它穿用商品价格每10天调查一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定价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每15天调查一次。

价格调查是定时、定点、定人直接调查。

2.权数的获取: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数。

权数是反映调查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在总指数形成中影响程度的指标,是根据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或服务开支占总支出比重计算的。

权数资料来源于城市住户调查统计中的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

基本分类及以上类别权数,一年内固定不变。

(编制CPI所用权数是依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调查资料中的消费支出构成确定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在不断变化。

为此,我国的CPI权数每年都做一些小调整,每五年做一次大调整。

因此,可以说经过20多年实践的检验,我国CPI的编制方法是科学可靠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价格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3.计算公式:价格资料采集来后,要计算月平均价格。

即把每一代表规格品所有调查点的时点价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到月平均价格。

例如:某种服装价格每月调查三次,有6个调查点,就是将18个时点价格相加,然后再除以18。

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月度平均价格计算后,就可计算与不同基期相比的月度价格指数。

首先,计算单项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指数,然后再将单项指数进行几何平均,计算出基本分类价格指数,由基本分类指数再依次加权计算出类指数和总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为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纺织品、中西药品、化妆品、书报杂志、文化体育用品、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燃料、建筑装潢材料和机电产品等十四个大类。

其编制目的,是掌握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其他各种派生指数,为研究市场流通、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依据。

编制思路:
1、将所有零售商品区分为不同类别,在每一类中选择部分商品作为代表品。

2、选择部分地区作为代表区域,就所选定的代表品收集价格数据,采集价格资料时,应区分不同市场选择若干个价格调查点。

目前在全国共抽选出226个市县作为国家编制零售物价指数的价格调查点,其中城市146个,县80个。

3、在所采集价格资料基础上,先计算该品种的平均价格,而后按“选中市县——省——全国”的顺序分级编制计算各单项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和类别指数。

4、综合计算出零售商品价格总指数。

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法综合计算。

零售价格指数=Σ(P1/P2)·(w/Σw)
即单项物价指数乘以代表品所代表类别的零售额在总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

二者的区别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两种不同领域的价格指数,而且它们的编制目的是不相同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属于消费领域的价格指数,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它可以观察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为各级政府掌握居民消费状况,研究和制定居民消费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以及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属于流通领域的价格指数,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市场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一个相对数,据此掌握零售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研究市场流通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者都依据商品零售价格编制, 而且都包括生活消费品部分, 有着密切联系, 但也有明显区别。

⑴含义不同。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从卖方角度观察商品零售价格变动情况, 说明价格变动对卖者的影响;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是从买方角度观察居民生活消费品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收费变动情况, 说明价格变动对居民(购买者)生活的影响。

⑵统计口径不同。

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范围是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它既包括商品,如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居住等, 也包括非商品与服务,如学杂费、保育费等。

但不包括居民一般不消费而主要供集团消费的商
品,如办公用品、轿车等。

商品零售价格只反映商品,包括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而不反映非商品与服务价格。

商品按用途分为14大类,即食品、烟酒饮料、服装鞋帽、纺织品、中西药、化妆品、书报杂志、文化体育用品、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燃料、建筑装潢材料和机电产品。

⑶权数来源不同。

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数来源于居民用于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消费支出额以及各种商品、服务项目的实际消费支出额的构成比重,根据居民住户调查资料计算。

编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权数来源于各类消费品零售额和各种消费品零售额的构成比重,主要根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料计算。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构成作为权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以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作为权数。

如食品类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的权数约35%,而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约为49%。

⑷用途不同。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主要用于说明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分析供求关系, 核算商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主要是用于说明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 分析货币购买力之强弱, 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

⑸重要性不同。

一般说来,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称消费者价格指数, 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居民都很关注的价格指数, 夜实行工资指数化国家中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 在各国的价格统计中都有。

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多数国家的价格统计中都只是一项派生指标, 基本上是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础上派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