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第一章绪论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杂记、计划草案三部分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分为6大部分。

1.导言: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三、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及重大成就?(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试验来证实的。

(2)伪证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和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古代自然观,无论是探讨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水、无限者、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抑或是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如刘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等。

),还是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如泰勒斯的“平地模型”,圆柱模型,毕达哥拉斯的“十天体模型”,托勒密的“九重天模型”,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

),都是从物出发解释其他现象,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坚持物质第一性,本原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感而形成他物,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于: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来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

二、简述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

1.八卦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以乾(天)、坤(地)、震(雷)、序(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这八种事物为本原构成的。

天地是第一层次,表示事物的对立面。

其余六种物质为第二层次。

天地之间相互交感,阴阳比例调和形成第二层次。

表明了矛盾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事物是发展的。

2.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万物的本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从五行之间的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可以看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从五行之间的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三、试比较L-D原子论和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1.L-D原子论的内容:(1)提出了原子与虚空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原子存在于虚空中,不断运动。

虚空不等于虚无,虚无是不存在的。

(2)原子的特性:原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粒子,数量无限,时间上从古到今都存在;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消灭;原子间只有大小、形状、位置、次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本质上是相同的。

(3)原子的运动导致了事物的产生与消失。

原子由于偶然的偏斜运动,发生了碰撞。

原子发生聚合,事物形成;原子逸散,事物消失。

2.伊氏原子论:(1)提出了始原原子与结构原子的概念:始原子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基础,在探讨事物的本原上同L-D原子论;结构原子是指原子是有结构的,但是不可分割。

这是伊氏原子论的创新点。

(2)原子的特性:原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粒子,数量无限,时间上从古到今都存在;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消灭;原子间有大小、形状、位置、次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原子是有重量的,正是由于原子质量的不同,导致了原子性质的不同。

(3)原子的运动导致了事物的产生与消失。

运用原子间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原子间由于重力的原因发生相互碰撞。

原子间相互聚合,事物形成;原子间相互离散,事物消失。

将偶然的偏斜运动纳入到必然的范畴之中。

四、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1.本质特性: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都是从物出发解释其他现象,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坚持物质第一性,本源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感而形成他物,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二者的有机结合在于: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2.直观性: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清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的形态与物质混为一谈。

3.猜测性:用理想或幻想的关系代替现实的关系,有时甚至用臆测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是难以付诸现实的实践检验,甚至规避实践的检验。

五、结合古代具体科技成果,论述方法论方面取得的成绩。

1.在数学方面,比较、分类、归纳、演艺、解析、实验等方法逐渐完善。

毕达格拉斯学派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研究数字,根据数字的相同点将数字分成若干大类,在根据不同点分成小类;运用归纳方法总结出了完全数和友爱数的概念;将数和形的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正多边形概念,创立了解析方法;提出了毕达格拉斯定理。

苏格拉底完善了演绎推理方法,一生两大成就:助产法和佯谬法。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运用演绎推理建立科学体系,全书“体系壮观、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阿基米德解决了复杂图形的面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问题,提出了称面积、称体积,将实验方法引入到数学研究中。

2.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提出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初步完善了实验方法,将数学引入力学进行定量研究。

3.其他方面:(1)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自然哲学方面,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火土气,用科学研究探求原因;生物学方面,首创植物学,将实验方法具体化;著有方法论专著《工具篇》,但是崇尚演绎、排斥归纳方法。

(2)中国的农学:战国时期《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朝陈敷《陈敷农书》、元朝王祯《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完善了归纳方法。

(3)古希腊芝诺二分法,即中点永远达不到。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一、简述哥白尼日心说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

1.哥白尼的日心说远远超越了天文学以整个科学的范围,公开勇敢地向宗教神学挑战,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2.日心说将颠倒了近两千年的日地关系重新正立国来,把天文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为其他科学冲破封建桎梏、摆脱自然哲学束缚纷纷独立建立体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布鲁诺于1584年发表了《关于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捍卫和宣传了日心说;伽利略于1632年发表了《关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洛密的地心说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和发展了日心说。

科学家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宗教神学发起进攻,动摇了封建专制的严密统治,最终取得了胜利。

二、浅析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1.绝对时空观的内容:绝对的真正的数学时间总是在自身流逝着,由于其本性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总是均匀的、不变的;绝对的空间由于其本性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

2.评价:牛顿将时间、空间提升到哲学高度来分析物质运动及其自己的力学成就,体现了很高的哲学能力和水平,这一点前人很难做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绝对时空观出现了很多弊端:(1)割裂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否认时间、空间表现形式的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形式与物质存在、运动形式不同,会发生相对改变,其表现形式存在多样性。

(3)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牛顿硬性将绝对时间、空间概念强加于不同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使物质运动形式与它的时空概念相一致。

三、浅析形而上学自然观。

1.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性:(1)机械性: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将人类也类比为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没有将唯物主义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然是唯心史观。

2.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原因:(1)自然科学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力学达到了完善程度,由此产生了范力学的观点。

(2)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完整的自然界认为地划分成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无视其它领域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甚至排斥其他领域的成就,久之上升为哲学高度,孤立、片面的观点得以产生。

(3)阶级原因: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形而上学自然观正合乎其需要,得到青睐。

统治者将其推广普及,使之产生很大的影响。

3.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贡献:(1)在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方面起到过积极作用。

(2)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从自然哲学的束缚中独立出来,起到了积极作用。

(3)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自然观有其推动作用。

4.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1)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作辩护,妄图阻止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对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起到了不良影响,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片面强调经验、归纳,否认演绎、理性等。

四、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新自然观产生所作的重大贡献。

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1)研究守恒问题:19世纪40年代,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能量守恒定律。

德国的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该定律;焦耳从电学、热力学、运动学领域提出该定律;霍尔姆豪兹从数学领域、生理学、化学、声学等角度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

(2)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科学界定:恩格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发挥辩证思维能力,科学界定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的力,即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的位能、热、放射(光或辐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

相关主题